牧民巴德悉心擦拭习近平总书记的石刻画像。
记者 张嗥 文/图
“如果没有搬进新房,我现在一定还在为这场雨烦恼。”5月23日,一场阵雨与色达县不期而遇,在色达县安康社区,牧民巴德望着窗外连成线的雨水感慨道。
巴德今年59岁,是色达县康勒乡打西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一家5口,居住在不足10平米阴暗简陋的土坯房里,过着夏天漏雨水、冬天敞风雪的日子,生活质量极低。现在,巴德搬进了紧靠县城的色柯镇安康社区安置点,实现了“别墅梦”。
为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色达县于2017年6月开始在色柯镇修建全州规模最大,条件最优、基础设施配套最好的搬迁安置点,成立色达县安康社区,为农牧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极大程度地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
喜迁新居 开启幸福新生活
“每年冬天都是我最难熬的日子”。坐在家里藏式沙发上,巴德回忆起过去艰难的生活时依然不胜唏嘘。巴德以前生活在海拔近4000米的康勒乡,不仅住房条件简陋且距县城远、交通不便。每年冬天,一下大雪全村几乎就会成为“孤岛”。“雪大了,路就没了,几天半月出不了门,而且经常是屋外下大雪,家里就下小雪。连温饱都成问题,脱贫致富就更别提了。”简陋的居住环境和恶劣的气候,让巴德和全村农牧民群众对脱贫失去了信心。
巴德当时的生活状况,只是色达县偏远高寒地区农牧民群众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色达县农牧民群众逐水草而牧,大多数农牧民居住在黑帐篷、土坯房、“大屎馆”(用牛屎柳条拼合而成的简易房屋),读书难、上学难、看病难,影响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
2017年10月,巴德一家搬进了新房。“有90个平方,不仅有单独的卫生间,还有小院子。”说到现在的新家,巴德笑得像个吃到糖果的小孩,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着现在家中的情况。
电视机、电冰箱、电饭锅……除了房子干净整洁,记者看到,巴德家中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想都没想过,我能从草原搬到城里来生活,而且我还学会了缝纫技术。”巴德说。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康社区第一书记柔比说,色达县按照这种的思路,让农牧民群众搬来后也能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巴德现在家中开了缝纫店,为顾客量身定做藏装,每月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柔比说。
2018年4月,巴德一家顺利脱贫。和巴德一样,来自色达县17个偏远贫困乡镇的363户1544名农牧民群众在安康社区过上了好日子。
据了解,色柯镇安康社区是目前全州地理位置最佳、规划布局最好、配套设施最全、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时配套了完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富民、就业增收等富民举措,让广大贫困群众“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成为农村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成功探索。
感恩奋进 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大早,巴德手拿哈达,仔细地擦拭着自己最满意的石刻作品。“我13岁开始学习石刻技术,这是我家祖传下来的唯一手艺。过去由于生活困苦,没时间也没精力雕刻,手艺有些生疏。搬来后,环境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我就琢磨着想把心中的感恩刻制出来。”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石刻画像,巴德说,这件是他目前最用心、最为满意的作品。
“党的政策好,我们不仅要感恩,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恩。”巴德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巴德首次接触到网络直播,被网络强大的带货能力吸引住了,他想自己也来做直播,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贫困牧民实现增收。 “我想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和我一样,过上好日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巴德说。
在疫情防控形式持续向好后,色达县电视台成为了巴德跑的最多的一个地方。“一个连智能手机都玩得不太转的牧民老人要开直播当网红。”色达县融媒体中心编辑刘文雯说,这个消息让电视台里的人感到惊讶,但了解情况后,大家十分感动。“巴德叔叔说他做直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附近牧民们能把挖到的虫草、捡到的菌子卖个好价钱,实现增收。”
虽然目前巴德离“网红”还有一段距离,但他相信,有他的努力学习和各项惠民帮扶政策的落地落实,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
在安康社区,和巴德一样自谋出路、争取早日脱贫奔康的农牧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安康社区享受着全县最便捷的基础设施、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从“牧民”变成了“市民”的同时,也开始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致富,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办起了小卖部、缝纫店、摩托维修店,也有的人学会了开车,跑起了运输,生活有了奔头、日子更有了盼头。
据了解,安康社区成立以来,整合一系列可利用资源,将色达县2个洗车场的租赁费、3家商砼经营权出让费、1家餐饮企业经营规费和牲畜屠宰场经营权出让费共计每年250万元作为安康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先后引导40名社区居民在果更塘湿地保护、县城区公共卫生管理等岗位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人均增收2553元,切实为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和持续增收创造更优条件。
自2014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色达县先后投资4.04亿元,新建和改造住房6389套。为确保把每套住房都建设成为群众的“安心房”,坚持住房质量和居住质量同管控、同保障,坚持建前、建中、建后“三到场”,选址、基础、面积、材料、墙体、屋顶、装修、风貌“八必查”。已建成泥朵、大章、然充、大则、年龙、色柯6个易地移民集中安置点,让色达的农牧民群众真正搬出“穷窝”,实现了逐水草而居到“有房住”“住得好、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