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甘孜州>>色达县

来源:甘孜日报   记者 :杨各乡   责编:顿珠曲珍 发布时间:08-14

一场云端上的美丽蜕变


图为整洁的联户路和气派的藏式楼房。

藏族小女孩登初穿上了美丽的花裙子,在开满鲜花的山沟里翩翩起舞。在省委政法委驻村工作帮扶队到来之前,小女孩的家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天生患有腿疾的登初能够恢复健康,并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舞。

登初一家人世代居住色达县城东南部的上甲斗村。上甲斗村被称为云端上的村庄,这里海拔3550米,属半农半牧区,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气候恶劣,这个村曾今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县脱贫帮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邓勇定点联系色达县扶贫工作,并将色达县杨各乡上甲斗村作为省委政法委帮扶村。

上甲斗村所经历的脱胎换骨的美丽蜕变,正是杨各乡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8年,杨各乡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所有贫困村摘帽,所有贫困户脱贫。截止2019年底,全乡人均年收入15800元,在2014年基础上增幅了260%——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昔日贫困村今日换新颜

一条平整光洁的水泥路将上甲斗村和县际公路主干线连接起来。5.4公里的乡村公路,联通村里的每一家住户。这是上甲斗村脱贫攻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整洁的村容,气派的藏式楼房,标准化的篮球场……眼前所见,让人难以置信,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深度贫穷村。

“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天晴的时候,风一吹全是灰,连对面有人都看不清楚。遇到下雨更恼火,到处都是稀汤汤,一脚踩下去溅起一身的稀泥。”村支部书记泽它滚说。“现在好了,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下雨天大家出门也不怕脏了。”

除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数十盏路灯在道路两旁逐次排开,延伸到村子的深处,晚上,路灯点亮,村民们再也不用摸黑出行了。

山上的雪消融后化成溪流淌过村庄,将上甲斗村一分为二。小溪上,飞架起一座水泥石墩桥,潺潺溪流拍打着水中的石头。村民柔娜骑着一辆三轮车从桥上平稳通过,“以前都是铺的简易木板桥,风吹雨淋,有些木头都朽了,人走在上面提心吊胆的。牵着牦牛过河,牦牛都不敢上桥,还有人不小心踩进了桥上的缝隙伤了脚。”如今,在上甲斗村通往各个村民小组的必经之路上,架设起了3座水泥石墩桥,坚固的石墩桥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安全的问题。

糌粑是村民的传统主食,它由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粉揉制而成。由于年久失修,村上旧的水磨坊早就“罢工”了。村民们要想磨制青稞面,就要背着青稞到71公里外的色达县城去加工,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天亮就得出发,直到天黑才能回来。

韩为是省委政法委派驻上甲斗村的村干部,在收集村民的意见时,他发现大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希望有一个磨坊。为顺应民心,韩为经过实地调查征询群众的意见,在和村委会的干部商量后,大家最终决定采用传统的建筑工艺修建水磨坊。

不多久,村里的小溪旁落成两座水磨坊。水磨坊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村民磨面吃饭的迫切需要,也是扶贫工作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的具象。

夕阳西下,上甲斗村迎来了一天中最闹热的时候,外出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了村子里。晚饭过后,大家三三两两在村道上散步。村里修建的户外健身场所、活动室、农家书屋,成为了村民们运动、休憩、读书的好去处。

上甲斗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同步展开。在农家书屋里,养殖、种植、小说、童话、法律、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这里也是村民们常来光顾的地方,由于有不少儿童读物,孩子们常常带着家长一起来看书。如今的上甲斗村,已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村。2019年,上甲斗村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经过五年的砥砺奋进和实践,“两不愁三保障”在杨各乡得到全面落实。一条条硬化道路延伸远方,一幢幢藏式民居拔地而起,村容村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老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牧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想方设法让村民增加收入,上甲斗村采用了“协调投入劳务、组织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和引进社会力量助力脱贫”等多种方式。

贫困户四郎肯得一家4口挤在一间破烂的房屋里,女儿登初在2岁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与健康的孩子不一样,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四郎肯得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登初跛脚的原因是患上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治好女儿的病,四郎肯得拿着借来的钱四处求医,但是女儿的腿疾仍然不见好转。

四郎肯得又带着女儿来到成都医治,在一家医院排队挂号的时候,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四郎肯得在与别人交流时,错误的理解要想治好女儿的病,每天要花4万元钱。面对天文数字般的治疗费用,四郎肯得连号都不敢挂了,带着女儿直接回到了老家。由于贫穷,女儿的病被一拖再拖。

2019年,省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刘晓卫在得知登初的情况后,马上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对接。通过一系列帮扶政策和减免医疗费用,医院为登初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身体康复后,登初可以像其他小女孩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舞了。

缺乏知识和技能,一直是很多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尽快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却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上甲斗村所在的杨各乡定期组织各种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

通过培训,四郎肯得学会了木工装饰的手艺。通过考试,他还拿到了驾照。现在,四郎肯得通过跑运输,做木匠,一天能挣两三百元。经过各种扶贫帮扶政策,四郎肯得一家人住进了新修的两层楼房。高原乡村贫穷的根源在哪里?归根到底还是致富无门。交通闭塞,没有好的产业,家庭困难的村民更多的只是在地里靠天吃饭。

“扶贫必扶智,用科学的态度营造扶贫扶志的环境,转变一些群众‘等靠要’的观念,才能解决脱贫问题,引导民众自力更生、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杨各乡乡长德甲告诉笔者,2014年以来,蔬菜种植、旅游接待、餐饮服务、摩托车维修、藏式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在杨各乡开展得如火如荼。各村的群众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来培训地点免费报名学习。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杨各乡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次,覆盖全村7个村1238人次。

另一方面,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杨各乡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村情实际,依托地缘、资源和产业等优势,积极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子,帮助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杨各乡的集体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集体蔬菜大棚的建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已经为村民们带来了收益。乡村精品酒店卡喇亚卓已经竣工,一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酒店热情迎接着八方来客。杨各乡在集体经济发展中,鼓励全体村民入股集体产业,并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参与产业发展,把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优势产业项目上,群众按持股比例获取分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扶贫不能只靠‘扶’,要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物质与思想上的同步脱贫。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德甲说。

“雪亮工程”助力巩固脱贫成果

在上甲斗村村委会的综治中心里,杨各乡政府驻村工作队队员梁白龙操作电脑,打开“雪亮工程”系统,村上重点部位和重点路段的高清画面便在电视画面中显示了出来。

贫困农村相对薄弱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影响脱贫攻坚的重要因素。对此,上甲斗村通过把扶贫开发与“平安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不断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努力提升上甲斗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作为法治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委政法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利用自身优势,在上甲斗村建成了综治中心,启动了“雪亮工程”建设。以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综治信息化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加强上甲斗村的乡村群防群治,进一步建设平安乡村。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牦牛、家中物品被盗的事情发生了。

如今的上甲斗村,青石、红檐的村民住宅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到处呈现出浓郁的藏家风情。太阳能热水器,防滑地板,光洁的瓷砖,在村民秋吉家的浴室里,水龙头一拧,热水从水龙头里汩汩流出。

房屋破旧,人畜混居,垃圾遍地,甚至连安全的饮用水都没有,很难想象曾经的上甲斗村是这般模样。

秋吉是上甲斗村建档立卡脱贫户之一,常年只有一人在家,仅靠着几亩薄地勉强维持生计。所住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驻村帮扶工作队每次去秋吉家走访的时候,都只敢上去两个人,大家生怕上楼的人多了,把房屋踩垮。

老百姓只有住上了好房子才能过上好日子。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地毯式”的逐户排查走访,彻底摸清每一个贫困户的情况,了解他们最忧心的事。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上甲斗村对全村的危房进行了重建,对旧房进行了改造,实行藏居“四改一硬化”工程,不仅对房屋主体外观风貌、庭院围墙及大门、住房楼梯和厕所进行了改造,还对每家的入户路进行了硬化。秋吉家的新房子建了起来,全村还新建了58个家庭浴室和4座垃圾池,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卫生条件。

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杨各乡的脱贫奔康之路还需努力。“乡村产业旺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村村户户富起来。”杨各乡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杨各乡将发挥农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建成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9.7K

上一篇文章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