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020年
筑梦天路
公路通车里程全省第一结束“零高速”历史
康巴高原,离世界越来越近——
6月24日,甘孜州道孚县举行建制村农村客车启动仪式,全县行政村实现公共客运全覆盖。当月底,甘孜325个乡镇全部通客车,2736个建制村通客车2726个。
8月19日,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建设现场,施工人员马不停蹄绑扎支护、配套开挖。施工方正在攻克这座“康巴第一关”地质难题,向着2023年贯通按下“快进键”。
8月25日,甘孜格萨尔机场开启前往福建厦门的首次航班,随着又一个空中桥梁的架设,雪山与大海的距离不断拉近。
幅员辽阔、高山耸立、峡谷幽长,路,曾是甘孜人心头的“痛”。甘孜州成立之初,道路交通还是一片空白,运货靠人背畜驮,渡河靠木船溜索,出行靠骑马走路。改善出行条件,不仅是甘孜州委、州政府职责所在,更是百万干群的心头夙愿。
70年前,十八军肩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历史使命,曾“背着公路”经过甘孜进军西藏,修筑了堪称天路的川藏公路。70年来,甘孜州委、州政府弘扬“两路精神”,先后实施通县油路、交通三年集中攻坚、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等重大建设。特别是2009年以来,先后实施四轮交通大会战,年投资规模连续7年超100亿元以上,交通先行战略取得显著成就,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发生历史性巨变。
2001年12月,G318线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车,被甘孜群众誉为“第二次解放”。2017年9月,“世界第一高”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建成,7公里隧道10分钟可穿越,而以往翻山越岭要走一天。2018年12月31日,甘孜交通迎来“高光时刻”——雅康高速公路提前9个月全线建成试通车运营,甘孜进入高速时代。现在每年六七月,甘孜深山里刚采下的松茸,最快24小时就能送到北京上海的餐桌。
一组数据标注出甘孜交通“变脸”的加速度——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已从1952年的704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34310公里,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是70年前的48.7倍。不仅是地上,康定机场、亚丁机场、甘孜格萨尔机场相继建成通航,甘孜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世纪工程”川藏铁路(甘孜段)即将开工,川西北区域性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
七十载巨变,雪域天堑变通途,正在向县县通国道、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高原坦途迈进,实现历史性跨越,立体交通网悄然构筑,陆空铁加速联结四面八方,大美甘孜正走出大山,阔步奔向世界。
“电”亮高原
铁塔银线连高原
照亮藏家奔康路
“通电了!”今年6月19日19时6分,甘孜理塘至下坝35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逾八成线路穿越无人区,最高施工点海拔4600米……这个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四川境内海拔最高项目的建成,不仅解决了3个乡的居民用电难题,还实现理塘县国家电网主网全覆盖。
8月19日,康定110千伏东关变电站内,监控屏上各项数据稳步运行,工作人员长舒一口气——为满足居民用电新需求,这座已运行35年的康定城区电力“心脏”,5月13日启动改造工程,历经96天紧张施工,顺利完成“升级”。
96年前,甘孜州第一盏电灯亮起,但缺电曾长期“卡住”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步伐——1950年,这里没有一座电站,输电线路仅10余公里。10年前,还有20多万农牧民“照明靠油灯、取暖烧牛粪”。
近10年来,国网四川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电亮高原”为己任,在康巴高原架起一条条“电力高速路”,让雪域高原驶入“致富快车道”。
2012年9月19日,投资32.15亿元的“新甘石”联网工程竣工投运,甘孜州西北部电网告别长期孤网运行历史,正式并入国家电网。2014年11月20日,投资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投运,西藏和甘孜145万藏族群众用上稳定可靠电力。2015年6月30日,甘孜“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建成投运,四川最后一批共18.86万人告别无电历史……
“用上电”,还要“用好电”。国网四川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先后通过“中心村改造”“电力助推脱贫攻坚”“三区三州”等各大电网建设工程,全力保障群众用电质量。同时,以共产党员服务队、“圣洁尚巴”服务队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安全用电宣传“五进”活动、简化办电流程方便客户、主动根据地方政府规划提前开展电力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用电服务质量。
铁塔高耸入云,银线飞架高原。因为电,这片15.37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酒店和民宿繁星般涌现,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松茸、羊肚菌等特色产品经过加工走出高原,让农牧民的荷包更鼓了;娃娃们通过网线对话世界,改变命运……不管是城市霓虹闪烁,还是草原灯火阑珊,甘孜群众的生活被电“亮”,也正在被电“靓”。
“我们相信,在充足的电力保障下,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一定能再上新台阶!”国网四川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刘元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鏖战深贫
1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交出减贫史上最好答卷
9月的甘孜,成片成带的金色青稞田翻滚涌动,收割机穿梭不停,牧场上牛肥马壮,园区内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绽放在农民脸上。“村村寨寨哟,都通了路哟,家家户户噻,富裕了哟……”康定市姑咱镇若吉村鱼通山歌传承人徐万忠站在村口,放声歌唱。
歌声,唱出这片曾“一步跨千年”的雪域高原神奇的“变脸”:这里,曾深陷贫困,2013年底,识别贫困村1360个、贫困人口22028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17%,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更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变脸”,源于甘孜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各方的大力帮扶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住房安全、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七大扶贫攻坚”,坚决攻克雅砻江上游24个深度贫困堡垒,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交出一张甘孜减贫史上最好的答卷。
□甘飞(图片除署名外由甘孜州委宣传部提供)
从忧居到安居乐业,让温暖化为脱贫动力
在吃穿不愁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甘孜把“三保障”作为攻坚着力点。安居,首先吹响“冲锋号”。
巴德是色达县康勒乡打西二村贫困户,距县城100多公里不说,一家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用柳条拼合而成的简易房屋里,夏天漏雨水、冬天敞风雪。在色达,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绕不开的现实。针对边远牧区和高山农区贫困群众,色达果断作出“挪穷窝、断穷根”的部署。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这个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巴德一家从草原搬进了色柯镇安康社区这个甘孜州最大的搬迁安置点。这是高山脚下的美丽村寨,蓝顶白墙的房屋连片绵延,院子里盛开着鲜花,宽阔的水泥路穿行其间。巴德家的房子90多平方米,还有独立卫生间和小院子。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巴德凭借彩绘石刻手艺,加上集体经济收入和公益岗位,年收入六七万元,顺利丢掉了“穷帽子”。和巴德一样,色达县17个偏远贫困乡镇的363户1544名农牧民群众住进了安康社区。色达县将2个洗车场租赁费、3家商砼经营权出让费、1家餐饮企业经营规费和牲畜屠宰场经营权出让费作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引导社区居民在果根塘湿地保护、县城公共卫生管理等岗位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人均增收2553元,实现了住有所居、乐有所业。
安康社区是一扇窗。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孜着眼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结合全域旅游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山上往山下靠、穷山往富土靠、山区往景区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布局、统一建设”要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265户、危房改造74651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3093户、农村土坯房改造6863户,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行走在甘孜大地,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房顶上的五星红旗在蓝天下格外鲜艳,一句句“嘎正切”(藏语,谢谢)成为老乡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让希望照进奔康梦想
9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四川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会场外,一场“脱贫攻坚看今朝”展览,用70余张照片向世界讲述脱贫奔康的四川故事,中外媒体记者被一张照片中藏族女孩的笑容深深吸引。
“一人就业就可以实现全家脱贫,这个藏族女孩就是典型代表。”从讲解员的讲述中,德国电视二台记者岳悟福得知,女孩名叫肖芳,来自丹巴县,是中国第一位藏族地铁女司机。此前,因家庭变故,肖芳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工,吃了很多苦。
肖芳的命运因何而变?岳悟福记住了“9+3”免费教育计划。得益于这项民生工程,甘孜州首批300名藏族学生有幸进入5所职业学校学习,肖芳正是其中之一。2012年肖芳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被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录用。
幸运的不仅是肖芳。着眼义务教育有保障,甘孜围绕“全域甘孜儿女上好学”目标,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9+3”中职教育和“一村一幼”建设,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扎实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5年来累计投入15年免费教育资金27.75亿元,资助学前在园幼儿和中小学生95.83万人(次),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给孩子的未来注入希望,医疗扶贫则让患病老乡实实在在受益。石渠县虾扎镇虾扎二村村民尼玛拉姆患上肝包虫病,饱受病痛折磨,失去劳动能力。2017年,她被纳入包虫病防治项目救治对象,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外科自体肝移植手术治疗。手术费11万余元,最终她个人仅支付997.9元。如今,尼玛拉姆恢复良好,能上山挖虫草采药材,顺利脱贫。
在甘孜,包虫病是发病率高、危害大的重点地方病,全州受威胁人口达80.5万人,石渠尤为严重。2015年11月,甘孜启动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推广石渠防治经验,累计治疗包虫病患者1.51万人,今年8月,石渠县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
脱贫奔康路上,守护贫困老乡健康。近年来,甘孜加快推进“健康甘孜2030”行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1360个贫困村都实现有标准村卫生室,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等政策,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5%以内,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持续精准“绣花”,脱贫成效显著。今年2月,喜讯传来:雅江、道孚等12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孜州全域脱贫“摘帽”。同时,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2.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3.17%下降到2019年底的0.23%,剩余的2191名贫困人口已达脱贫标准,全面小康指日可待。2018年,2019年,甘孜州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也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好”的方阵;2019年12个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全部为“好”,脱贫攻坚已由“集中攻坚”迈向“巩固成果”新阶段。
幸福,正像格桑花一样开满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