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刘逸兴 数据据凤凰网等
曾经的福利 现在皆无于是,8日,中秋节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发的一篇评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传遍了网络和朋友圈,被网友点赞为《人民日报》最接地气文章。
反腐重拳下月饼返璞归真
十八大之后,逢节必令。去年中秋节前一个月的时候,官方曾在两周内连发三道禁令,狠刹中秋、国庆“双节送礼”。
今年依然延续了去年提前发文下令、打“预防针”的传统,目的就是让官员每逢佳节倍思“清”。
7月23日,新华社就发表题为“警惕公款送礼风隐形回潮”的时评文章;7月24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印发通知,要求国家机关中秋、国庆节假日严禁送礼、宴请、旅游、发放财物;7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趁早别再做“公款月饼”的梦》;同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还刊发“记者探访月饼市场”的长篇报道,探讨今年中秋礼品市场存在的诸多腐败隐患。
8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又开设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举报窗,每周还点名通报违规案例。
重拳之下,反腐成果丰硕。同时,一些“变味”的高档月饼没有了市场。
今年中秋市场上最常见都是莲蓉、五仁等传统月饼,鲜见动则四五千元的鲍鱼、燕窝月饼和价值更高的黄金月饼,一些高档酒楼索性放弃了月饼业务。
往年家里月饼成堆,现在自己掏钱买饼。月饼回归食用本质,实质上是良好道德风气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回归。
人民日报:反腐是为增进公众福利
随着“月饼腐败”的被遏制,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给多少是一回事,哪怕只是一份月饼,也感觉公司想着我们,有种大家庭的感觉,但现在什么都没了,确实让人很失望。”节前,不少人抱怨“月饼去哪了”。特别是一些身在企事业单位,自认为没有特权、收入也一般的普通人。
本以为,抱怨声会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尾声而消逝。不过,中秋节当天,一篇文章回应了人们的抱怨,并火遍了微博和朋友圈。
它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发的一篇评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一些执行者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福利,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中央的八项规定,反的绝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一些单位中秋节的二斤简装月饼没了,甚至妇女节女职工的体检也没了。真是歪嘴和尚吹喇叭——经念歪了。”
文章还分析,一些执行者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少受伤或不受伤,还可以通过拿掉职工正常福利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想以此举诱发人们不满情绪,进而迟滞中央反腐步履。
文章最后观点“人们坚决支持中央反腐倡廉,但反对一些执行者借反腐之名拿掉职工应有福利的做法。反腐的最终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增进公众福利。服务于基层职工、低收入者的各种正常福利,在反腐过程中不仅不应缩减,发放的范围和数额,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大。应警惕‘歪嘴和尚’运用太极推手卸力打力、以其人之道反施他人之身的‘太极手法’,进一步采取措施,纠偏稳正,确保反腐倡廉的大力实施和顺利进行。”
区分发福利与滥发福利 “堵后门”时要“开前门”
关于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的讨论,引发热议。有人深有同感,狂赞“说得实在”、“说出了心声”。也有人担心,“四风”刚有收敛,滥发福利刚被遏制,强调这个问题,会否助长歪风?有共鸣也有期待,有甄别也有思考,关键要弄清楚:福利与腐利是不是一回事,发福利与滥发福利是不是一回事。
话题的热度让大家读懂民意,如何看待正常的职工福利,又如何防止腐利借福利之名滥发,需要清醒的认识,也需要明确的可操作细则。只有这样才可做到两个防止:既防止借给发福利之名行腐败之实,给贪腐留下一丝生存空间;也防止借反腐之名,挤占该有的保障,让普通职工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
如何区分并防止猫腻再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湖南日报》表示,应接受并习惯“没福利的中秋”,自己买月饼更符合中秋的精神道统,贴近清风明月的意境。
《南方都市报》引述专家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堵后门”时要“开前门”,必须加快推进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斩断其黑色收入、取消灰色收入的同时,还是要保证合理的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