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建筑>>居民建筑

来源:甘孜日报   记者 :罗凌 文/图   责编:顿珠曲珍、降拥巴姆(实习) 发布时间:04-30

巴塘传统红藏房



巴塘红藏房。




红色的村落。


红藏房。





从洞穴到房屋,人类的住房历史已有六七千年。杜甫有诗:“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房屋是人的避风港。有了住房,哪怕是一间茅草房,也能告别风餐露宿之苦,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定。于是,在生活的基本需要上,住房排在衣、食之后,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需求之一。

巴塘民间有句熟语:“千苦万苦,没房最苦。”巴塘人对“住”的舒适程度很重视,喜欢折腾房子。每年开春,家家户户砌墙、抹泥、种花、植树,乐此不疲地妆点自家庭院,犹如美女们不厌其烦地照镜子折腾自己那张脸一样,高原江南特有的闲适与清欢就呈现在这些劳作中。一幢温暖的红藏房、几棵梨树苹果树、一个葡萄架,房前屋后种上蔷薇、月季、小玫瑰,再用土墙把院子圈起来。红色的大门里,就着巴塘弦子的背景音乐,主妇手擀几把金丝面,或者随便炒两个小菜,男主人呷二两青稞酒,便足以让生活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带的巴塘人惬意心安了。外地人揶揄道:“这就叫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巴塘人则美其名曰:慢生活。

巴塘传统民居以县城的红藏房最具代表性,由于地处金沙江畔,海拔低,气候温暖,民居便不同于甘孜州其他地方,不讲究繁复的雕刻和装饰,以简约、大气、素朴、就地取材为特点,在甘孜州众多民居中自成一家。

巴塘红藏房用柱头计算大小,从十二根到四十根甚至更多。房子修多大,按地基的大小和经济实力来决定。普通家庭一般修二十根柱头的,以竖四横五排列,除了天井,四个柱子为一空,可以隔出十一个小房间。在两层楼上叠加半个空心的、可以晾晒粮食和草料的“砸口楼”,门前设庭院,单家独户,自成一体。

修一间二十根柱头的藏房,两个月可成雏形。和汉族一样,巴塘人建房也讲究看风水,有几个禁忌:正门的位置以坐北朝南为最佳,其次是坐西向东,保证采光和阳气充足;门不可与大路对冲,不能正对神山;树木、电杆不能挡在门的正前方,院子里禁种柏树、松树、桑树、柳树;住房不可以建在低谷,所谓“地基高,运势好”,地基要高,家道才旺盛。

地基落实后,开始备料。石头采用山上或河里的青石,因为杉树纹理顺直,耐磨防虫,所以木料首选杉树。修房建屋,木匠先行,先得做好门窗和房梁,悬起的心才能落下一小半。木匠将杉树刨或锯成圆木,再砍成细小的柴禾若干,俗称“柴花子”。这期间还要差人上山,采集一种当地才有的类似芦苇的植物,这种植物可以做成扫把,在太阳下暴晒晾干。

材料准备齐全后,请木匠放水平线,确定房子的大小。然后到寺庙打卦看日子,在适合动土的良辰吉日请喇嘛念经,洒下青稞、麦子等吉祥物,祈祷工程一切顺利,这是动土前必须进行的仪轨。念经祈祷结束后,请一位身体健康又属猪的人进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挖一锄,寓意“猪拱土,地基深”。至此,建房工程正式开始。

在熟土上修房极易坍塌,所以地基一定要挖得深,挖得狠,挖到能触碰到地底的沙土和石头时,放下大石头下基脚,用浓浓的泥浆水堵上石头之间的缝隙,使地基尽可能地沉降,让房屋更加稳固。基脚高出地面一尺左右,使房子的墙脚不接地面。几天后,木匠进场把正门立起,确定好门的方向后,泥匠从东、西两边打墙。墙体一节一节向上微微收拢,内直外斜呈梯形状,攀高大约九节,约三米左右高度时,一层楼的墙体就围成了。打墙的过程中,木匠同步安装窗子,房子的雏形便清晰可见了。

二十根柱头的房子,柱子以竖四横五的顺序依次排列。为了使每一根柱子都稳而深地扎根在地上,需挖二十个小洞,垫上大的基石,将圆木深植其上,像栽树一样,在四周钉上小木桩使之稳定,俗称“打衬子”,待一层楼封底柱子稳固后,再将“衬子”取下,柱子便坚不可拔了。

放梁是最大的事。这一天不仅要喝酒吃肉,还要请喇嘛念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来帮忙凑热闹,不亚于过年。“大梁压顶头难抬”,梁不能压到正门,这是风水中的大忌。大梁架好后,空出天井与楼梯的位置,在梁与梁之间错综平铺圆木,缝隙中卡上建房前就准备好的“柴花子”。还有一些小的缝隙,这时,那种可以做扫把的、类似芦苇的植物已以干透了,用它紧紧塞上缝隙后,便可以浇上泥土、泥浆,打牢封底,一层楼便初步竣工了。巴塘的气候温暖干燥,差不多一周以后,又开始往上打墙,再重复一遍立柱子、“打衬子”、架梁、放圆木、塞草、倒土、上浆、打牢、封底的过程,二层楼便完工。“砸口楼”主要用于堆放粮草与杂物,有些人家隔成房间做经堂和卧室,其盖法和一、二层楼一样,只不过它只有一半,并不是三层楼。

传统巴塘藏房的内装修也以简约为美。物质匮乏的年代,用不起那么多木料,便用厚纸板做天花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用杉木做天花板,不仅好看,还保暖。房间根据需要用板壁隔开,不涂颜料,后来流行漆一层清漆,以突出木质的原色。旧时,楼下养牲畜,厨房、客厅、卧室在楼上,楼上楼下用独木梯连结;现在楼下住人,牲畜另辟住处,楼梯样式改为宽木梯,行走方便,安全系数高。二十根柱头的房子,一般是一间厨房、楼上楼下两个客厅、一个储藏室,五间卧室,空间很大,最小的房间都有二十五个平方。

外装饰也不繁复。外墙用砖红色粘土调成泥浆上色,现在多用化学颜料。大门用一种叫“抓”的天然矿物质涂料,这种颜料容易染色,挨一挨都会让衣服沾上绛红色,现在也用化学涂料代替。二楼与“砸口楼”檐口处裸露在外面的木头,用漆绛红色颜料涂抹,支出来的小圆木涂白色颜料。远远望去,红白相间,错落有致,巴塘方言藏语称之为“东椎”。檐口顶上用排成“人”字形的小青瓦点缀,窗框和门框都涂成绛红色,也用“东椎”与青瓦装饰;有条件的人家安装雕花窗棱,嫌麻烦就用普通的大格子窗。外置庭院,种花植木,一座传统的红藏房便竣工了。

“东椎”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素朴的巴塘红藏房既有民族特色,又简洁大方。梁和梁之间、梁与圆木之间,采用中式建筑传统的“榫卯”技艺勾连。榫头凸出,榫眼凹进,凹凸部位恰到好处地结合,非常牢固体。传统藏房几乎不用钉子,有的地方顶多用几个抓钉固定。据说“榫卯”技艺是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工匠传下来的,无论传说如何,巴塘藏木匠传承发扬了这一汉式建筑的智慧结晶。

当下的巴塘,修建传统红藏房的人家已经很少,大家都图简便将工程外包。房屋藏汉结合,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只将外观做成传统样式。但红藏房始终是巴塘民居的特色,远眺巴塘的扎金顶、架炮顶村,成片的红藏房掩映在绿树红花间,是游子们永远的乡愁,更是每个巴塘人心中温暖的光芒。有一段时间,有些人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摒弃了传统,房屋颜色不统一,好在政府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市镇建设按城区、乡镇统一了颜色。

红藏房,顾名思义,“红”是它最鲜明的特点。房子对巴塘人来说,好比一张脸,不给“脸”涂脂抹粉,是没法见人的。我小时候物质匮乏,那个年代没有涂料,每年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给藏房涂红泥,藏语称“沙玛接”,这是个无比累人又麻烦的工程。“沙玛接”的时间,要选在气候偏凉时,因为冷,粘土才能迅速凝固,藏房才能更好地着色。这种红粘土,县城只有几个地方有,出产最多的是城东坟山脚下那片。由于土有粘性,极其难挖,每下一锄,使巧劲还不行,得用蛮力,几锄头下来,连壮劳力都觉得手臂酸痛。一座二十根柱头的房子,要挖十二个常规尺寸的编织袋子才够用。装袋后,用驴子驮回去。粘土不像一般的泥土松软,它又硬又重,一只驴左右各驮一袋,身子沉下去一半,在山路上走得比平时吃力三分。挖来的红粘土用水调和了舀在茶壶里,一群人在楼顶上挨个儿俯下身来,拿着茶壶的手伸到屋檐下,壶嘴贴紧墙壁顶端,一点一点小心地往下浇,直到整个房子的外墙全部均匀地浇满红泥。红色带粘性的泥水从高处流下来,溅得满地都是。如果下面是水泥地,得一遍又一遍地用清水擦洗,中途随便吃一点继续干,从太阳还没升起直到星星出来才能完工。所以这“涂脂抹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上色后的藏房,其灰头土脑的本来样子被掩盖,就像人穿了一身新衣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精神。

不过,不是所有的巴塘藏房都能涂成红色。城南的昌堆地村、城西的河西村等就不能上砖红色。同理,南面苏哇龙乡的藏房为白色,中咱的藏房用白色涂成条纹,北面的措拉等乡则不上色。之所以这样,据说是因为与当地老百姓信奉的藏传佛教仪轨有关。颜色虽有异,所有的传统藏房修建方式都一样。

与州内其他地方相比,巴塘传统红藏房土木结合,石头用量少,因而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感好。但也有个缺点,容易不慎引发火灾。但“榫卯”技艺使房屋的筋骨非常牢实,方梁与圆木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不容易垮塌。取材上的因地制宜,装修上的大道至简,无不体现着巴塘人的文化和智慧。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