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阿坝州>>若尔盖

来源:四川在线、阿坝观察   记者 :徐中成 周琳   责编:顿珠曲珍 发布时间:07-09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泽尔登:呵护草原湿地家园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6月29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现场5位发言代表之一,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以“做高原群众的贴心人”为题作了发言。

6月底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绿草如茵,牦牛奔腾,鸟儿欢唱。

“不止是牦牛、绵羊,若尔盖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也是牧民眼中的财富。”6月26日,参观完阿坝州“百年党史 铭恩奋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向四川在线记者说起这番话时,语调里透着自豪感。


若尔盖花湖湿地。白桂斌摄

若尔盖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更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三分之二的区域纳入保护区范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在泽尔登看来,生态是若尔盖最宝贵的财富,更是要必须守好的底线红线。从2013年5月担任若尔盖县委书记以来,他提出建设“生态若尔盖”总体目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秋染花湖湿地。李刚摄

保护治理生态成为群众自觉

上个世纪70年代,因气候、鼠害、开发无序、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湿地退化。最严重的年份沙化递增率达10.39%。

“一到春天,经常是黄沙漫天。”泽尔登说,县上曾尝试封沙育草、草障固沙,但常常是“风吹沙走、百草存一”。

治沙遇到难题,有干部和群众对此很气馁,甚至说治沙是个填不满的坑。“治沙就是一场拉锯战,要么沙进人退,要么人进沙退。”泽尔登认为,聚水治沙,首要是聚人心。


若尔盖黑颈鹤。贡波泽里摄

他带领全县干部,在专家的指导下,多年反复实践论证,试种了能扎根沙地、生存能力强的高山柳,探索出了一套“高山柳沙障”防风固沙治理模式,攻克了治沙难题,坚定了治沙信心。

保护治理,不仅是干部的事。泽尔登还争取生态环保资金15亿元,大力实施沙化治理、退牧还草还湿等工程,并注重发动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其中,引导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8年来,若尔盖县有效治理沙地46万余亩,恢复了干旱半干旱沼泽1300余公顷。

“特别是每年3月的灭鼠种草,牧民们都在参与。”让泽尔登更高兴的是,在若尔盖,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守护生态,这样的理念被推至首位,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种自觉行动。为了保护草原湿地不被破坏,一些牧民还树起了牌子:“草原好看,但不能随意入内。”


下乡调研,与干部群众交谈。若尔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探索实施“三个三分之一”战略

作为革命老区,若尔盖曾是深度贫困县,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

一方面要保护生态,一方面要推动发展。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8年来,泽尔登带领县委一班人走遍所有村寨,经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全县探索实施了“三个三分之一”战略,以此实现增绿富民。


调研草原沙化。若尔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三个三分之一”,第一个是保护区三分之一的原住民留在原地从事传统畜牧业,同时增加科技含量,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比如这几年探索出的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顺势养殖的模式,全县建了142个示范牧场,去年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5500余万元。第二个转移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业,同时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达到减牛增收的目的。第三个让保护区三分之一的人带上红袖套,成为生态公益性岗位的生态员,保护这片草原湿地的生态。

泽尔登举例说,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推动旅游发展,若尔盖的机制也很灵活。譬如唐克镇上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每年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出12元,来反哺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前几年的旅游高峰期,唐克镇每个村获得的分红不少于50万元。在花湖景区,若尔盖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同时建设旅游综合体,附近的阿西镇下热尔村每年实现村集体分红400万元。


走访群众。若尔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良性发展,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收入就增加了。”泽尔登介绍,仅2016年至2019年,若尔盖累计接待游客799.51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58.3亿元。 通过高质量发展,若尔盖获得了“全省涉藏地区工作先进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等诸多荣誉。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