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发展草莓种植
十月的三河村,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在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青瓦黄墙的新居显得格外漂亮,彝族乡亲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慰问彝族群众。三年多来,三河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脱贫和发展模式,奋斗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今年,三河村还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如今,三河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在山间回荡……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再次回访三河村,发现彝族乡亲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奔向小康、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吉好也求一家
住进宽敞新房
家庭人均收入翻了好几倍
从西昌城区出发,行车70多公里,翻过两座大山,抵达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走进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漂亮的新房错落有致,搭配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尽显彝族文化特色。
走进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涂着彝族纹饰的砖瓦房内,四室一厅,沙发、茶几、餐桌、电视等一应俱全,摆放井然有序。
“太高兴了,没想到我们一家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吉好也求介绍着自家的新房,脸上满是喜悦。“以前房子就一间,也没窗户,全家人吃住都在一处。现在,人和牲畜分开居住,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房间。”
对于吉好也求一家来说,2018年2月11日是幸福又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河村吉好也求家看望慰问。当时,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为总书记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唱完,总书记带头鼓掌,夸她唱得好。
如今,三年过去了,吉好也求一家发生很大变化。“感谢总书记!我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我们家人均收入不过2000多元,现在人均收入已过万元。”吉好也求带着记者参观新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吉好也求告诉记者,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开了一家小卖部。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夜校,他学会了砌砖技术,这两年在建筑工地上务工,每天有25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里养牛、养鸡等收入,202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532元。
在客厅中,贴着孩子们的奖状。去年4月,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了西昌的学校读书,由妈妈在西昌租房专职照顾。“新学校又大又漂亮,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吉好有果说,她已经适应了新学校的环境,成绩也有了提升,希望将来考上大学。
因地制宜
探索出“五大产业”
走出“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三河村的村民们都搬进了人均25平方米的新居,通村入户路修到了家门口。站在新村整齐漂亮的房屋前,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总书记的关怀,给我们在精神上加满了油,激励我们带领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开创幸福生活。”三河村的驻村干部说,他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向总书记和全村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
目前,三河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接续工作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出适合三河村的养殖、种植、加工、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瞄准以云木香、冬桃、花椒为主的种植业。目前已形成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的规模。
二是瞄准以西门塔尔牛、乌金猪、半细毛羊为主的养殖业,采取致富带头人带动散户的模式,重点支持养牛户1户,凉山半细毛羊养殖户2户,生猪养殖1户,带动全村农户共同发展。
三是瞄准增收效果明显的劳务输出经济,目前全村1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旱涝保收”。
四是瞄准以党性教育、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将三河村打造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农家乐、乡村游胜地。2020年2月,三河村情村史馆已完成建设。附属的酒店、餐厅于2021年完成装修,8月投入运营。截至目前,今年三河村新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已接待超2万人次游客。
乡亲们
日子越过越红火
盼着总书记再来三河村看看
2021年2月,三河村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被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评为2020年度省级“六无”平安村;2021年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三河村的村民说,以前村里处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进村的机耕道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而现在村里的光景已经大不一样了,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可以说都脱胎换骨了,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
“总书记来到我家,了解了我家的情况,拍拍我的手,安慰我说‘你很了不起。虽然家里遇到不幸,但勇敢地挑起生活的担子,把孙子孙女抚养成人。你要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每每说到此处,老阿妈吉木子洛的眼眶里总是含着感恩的热泪。
现在,吉木子洛的孙女惹列日作幼师毕业后,已成为三河村的一名幼教老师,孙子惹列友聪正在绵阳市读中学,女婿洛古次火在村里的工地上打工,202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9000多元。“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吉木子洛说。
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发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立足三河村资源优势,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三河村建设得越来越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逐渐富裕起来的三河村乡亲们盼着总书记再来看看。在三河村,彝族乡亲们有两句话经常讲:“总书记‘卡莎莎’(彝语:谢谢)!彝家新居‘瓦吉瓦’(彝语:好得很)”。
阿克鸠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