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得者。 吴婕 摄
泽戈(中)带领科室人员上山辨认药材。
杨琴正在操作仪器。
范双凤进行疫情信息管理。
沈富琼(左三)送医下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卫健委提供
“作为一名医生,医德医术缺一不可,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群众,做到问心无愧。”日前,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殊荣后,94岁高龄的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王成荣这样说道。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公室、省卫健委共同主办,历时4个月评选的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名单出炉,20位医务工作者榜上有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正畸学术带头人赵志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阿坝州藏医院主任藏医师泽戈等8人获得“大美医者·大医精诚”殊荣,凉山州甘洛县新市坝镇卫生院医生阿木克布、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岑义等4人获得“大美医者·基层卫士”殊荣,渠县人民医院手术室主管护师覃艳红等4人获得“大美医者·护理天使”殊荣,自贡市疾控中心疾控一所所长陈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应斌武等4人获得“大美医者·公卫先锋”殊荣。
作为全省86万多名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他们中有的已是耄耋之年,有的是90后;有的来自繁华大都市,有的来自大山深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医者仁爱之心,点亮生命之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小宏 魏冯
追猎病毒
他们是公卫急先锋
还有一群公卫人,是病毒的“追猎者”。
诊治各种肝病、感染性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杨兴祥的专长。
2009年,杨兴祥和同事们诊断了国内首例输入型甲型H1N1流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组建医院应急隔离病房、组织培训、收治患者,杨兴祥作为牵头人之一,迅速制定出一套便于一线人员运用的防控实施方案,成为医务人员的实用手册。
2021年7月27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核酸检测筛查出3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并成功处置此次突发疫情,实现全院“零感染”。作为省医院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接到核酸检测阳性报告后,杨兴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患者转入负压病房进行隔离及复核。他带领发热门诊全体人员连续加班,封控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协助成都市疾控中心和青羊区疾控中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协调本院相关部门人员核酸检测,为减少疫情扩散赢得时间。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主任范双凤,是疾控中心综合协调调度的“最强大脑”,串联起了前方调查处置和后方分析决策的桥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不顾足韧带撕裂的腿伤,戴着支具在应急指挥大厅里安了家,牵头负责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应急组织协调工作,以及每日密接管理、疫情分析汇总和政府疫情通报信息的撰写和报送,后来还承担了新冠应急事件的组织调度和业务统筹工作。
疫情防控之初,范双凤带领团队开发应用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系统,实现跨区域管理和实时信息交换,精准高效地完成了6万余名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隔离和健康状况动态监测。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她带领团队撰写大量应急处置工作指南、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指导、督促全市各区(市)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培训。
半生从医
他们以精诚铸匠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老中医王明芳教授被患者誉为“光明使者”。从医近60载,她研制出针对眼科血症的4种专病专药——止血口服液、止血消瘀胶囊、化瘀散结片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在四川率先对出血性眼病进行系列研究。
从医超过半世纪,王明芳教授走访了四川几十个县(市、区)。在甘孜州麻风病村,不少因白内障几近失明的患者没有条件做手术,她带着博士研究生团队前去义诊,用中医眼科疗法将10名患者的眼疾治愈;当年广元市剑阁县交通不便,患有多种疾病的她仍数次到当地治病,只想着争取多看几个病人,后来,还建立了由剑阁县中医医院等12家基层单位参加的“四川省中医眼科学术网络”。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尹如铁被同事称为“铁娘子”。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妇科肿瘤诊疗水平,她组建了全国知名的“妇科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团队。2019年12月,川大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正式启动“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在全国妇幼专科医院中开了先河。多年前,她建立了妇科肿瘤病房QQ群,她和医务人员会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帮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主任、教授毕锋的目标是让更多中国肝癌患者用上中国研发的药物。毕锋牵头,花了8年组织多纳非尼(一个多靶点的药物)临床试验,从一期试验到二期、三期试验,共治疗近800例患者。2021年6月9日多纳非尼获批,被业界评为2020年度金研奖十大原创研究第一名。
从医30年,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罗小兵是金牌背后的无名英雄,他及其团队成员先后为国家游泳、射击、体操、花样滑冰、单板滑雪等多个国家队提供运动医疗保障。此外,他总结了适用于常见伤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广泛应用于临床。
精心护理
他们用创新换来希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董文栋坚守的信念。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到医院的ICU工作。
“护理这个工作本来就比较累,尤其是在ICU这样特殊的科室。”董文栋说,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男护士在转运病人、搬运医疗器械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
2020年初,董文栋作为四川省第七、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防疫,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0楼护理第8组组长。“因为我们医院的特色是中医药,所以除了给病人服用中药外,还带着他们一起体验中医的五禽戏、呼吸操等。”对那些卧床的重症患者,董文栋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改良坐位五禽戏”,让他们在床上也可以进行锻炼。看着一位位患者病愈出院,“那一刻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之余,董文栋作为四川小丑医生公益慈善促进会的一名志愿者,常为病房的儿童患者带去快乐。“看到他们快乐的神情,自己也会跟着感到快乐,这大概就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吧。”董文栋说。
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护士长杨琴也是驰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
2020年1月26日,作为四川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杨琴随队进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进入病情最重、救护任务最为艰巨的重症病房,除了血液透析、穿刺留置针等专业护理工作,还要协助完成更换氧气罐、整理物资、喂饭喂水、病床清洁消毒、清理病人的大小便、遗体料理等。杨琴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和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有一位患者最初充满恐惧和焦虑,杨琴通过心理疏导,努力帮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40多天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
杨琴所在的四川省人民医院ICU成功申请了院内首批护理亚专科建设项目,成立了呼吸循环支持(ECMO)小组、危重症血液净化小组、营养支持管理小组、伤口造口管理小组等。杨琴认为,只要把专科护士用起来,就能促进护理质量改善。她要求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规范本科室的血液净化操作流程,降低非计划下机率;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主导科室压力性损伤病人的换药和指导,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这样一来,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护士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医疗界有一种说法,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创新,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40年执守护理一线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护士长袁丽创建亚专业化护理模式;为减轻患者痛苦,她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
为提高护理质量,2000年,袁丽牵头创建了亚专业化护理模式。“是指在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医学专业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创建亚专业护理小组。比如糖尿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等小组,按照病种将病人收治在各个亚专业化护理小组,各小组参照单病种治疗的临床路径,针对某一组疾病的病人建立一套标准化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袁丽介绍。该模式在川大华西医院内外大力推广,获得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让袁丽痛心无比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来就医时,往往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袁丽意识到,要减少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必须“关口前移”,建立糖尿病防控的策略、技术及实施路径。2009年,袁丽成立四川省护理学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学组,开设糖尿病教育门诊,创建糖尿病教育处方和院内血糖管理团队,推行线上—线下和慕课形式的专科培训,搭建分层分级的糖尿病全程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广糖尿病健足操,推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单位认证,成立华西医联体单位糖尿病护理联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