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08-23

今日处暑 你那里出暑了吗

处暑时节,阆中市水观镇村民在收获水稻。 王玉贵 摄(视觉四川)

连日来,持续攀升的高温天气让四川省广安市农作物遭遇严重旱情。在广安市广安区蒲莲乡蒲莲社区,村民在大豆产业基地浇水抗旱。张国盛 摄(视觉四川)

秋季分为三秋:孟秋、仲秋、季秋。立秋、处暑属孟秋,白露、秋分称仲秋,寒露、霜降是季秋。8月23日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阴气已经上升到与阳气势均力敌的程度,暑气至此而止,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如果说立秋是物候学秋季的初始,处暑是气象学天气由热到凉的转折点。

□余隆海

处暑有三候
  二十四节气中,表示气温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雪、大雪五个节气。小暑、大暑是指炎热程度,小雪、大雪体现寒冷程度,处暑因其以“暑”名之,给人一个夏天节气的错觉,处暑却是炎热终止之意。四川民间说法是,处暑即为“出暑”。
  《国语·楚语上》中说:“处暑之既至。”韦昭注:“处暑,在七月节。处,止也。”这是先秦文献中罕见出现的节气名称。元朝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也。”这里的七月自然是夏历七月。清朝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韦昭、吴澄、李光地解释了“处暑”的命名依据,用词虽然不同,意义却是一致的,即“处”为停止之义。古书《群芳谱》载:“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明代黄道周撰《月令明义》载明,处暑有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捕猎鸟类,摆在四周,好像祭祀一样。古人称鹰为义禽,是战神的象征。《吕氏春秋·孟秋纪》高诱注中说:“是月,鹰鸷杀鸟于大泽之中,四面陈之,世谓之祭鸟。”秋天,是属于猛禽雄鹰的季节。乌鸦、鸽子、野鸡、兔子、松鼠等动物,身体肥美,准备越冬,却成了老鹰口中的美食。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开始呈现肃杀之气。《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中说:“肃,杀气始行也。”杀气始行,草木凋零,而万物争艳、欣欣向荣的景象则一扫而空。第三候,“禾乃登”,谷物已经成熟。禾,《说文解字》说:“嘉谷也。”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中说:“成也。”就是成熟之义。处暑节气,各种谷物陆续收割、晾晒、贮藏。“禾乃登”,五谷丰登,粮安天下。

“秋老虎”仍肆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如今,川渝地区气候平均入秋时间都有推迟。因此,即使已到处暑节气,仍有“秋后有一暑,人称秋老虎”的说法,全国近一半的地方,依旧烈日当空、火伞高张。尤其在华南和西南,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有高于35℃的高温天气,有“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立秋到处暑,气温仍显露最毒辣的暑热本色,成为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的节气。中国医学把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为“长夏”,人们形象地将立秋之后出现的35℃以上的持续性高温天气称为“秋老虎”。处暑时节,也是风最小的节气,南方地区经常遍地“秋老虎”肆虐。“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宋人王之道的诗句写出了处暑后降雨量减少、大旱千里的情状。宋人范成大有诗云:“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则把暑热比作敌寇,祈愿天气赶紧凉爽下来,自己加速衰老也在所不惜。清人顾铁卿《清嘉录》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谓“秋老虎”还会让人在十八天里汗流如浴。“秋老虎”不仅会让人感到燥热烦闷,还会造成各种灾害,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对那些三伏天就遭遇过严重伏旱的地区来说,副热带高压的盘踞无异于火上浇油。同时,持续的旱情也会带来严重的火灾隐患,秋季防火也会因为“秋老虎”的到来而变得异常严峻。
  一场秋雨一场凉,处暑闻蝉愁叶黄。在北方,过了处暑,暑气开始渐渐消退,人们就需要准备换季换衣之事了。《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在夏历七月,天气渐凉,每当黄昏之时,可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意即天气要变凉了,该准备冬衣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寒。”从处暑开始,人们从忙着拭汗到忙着添衣。

处暑节气催人忙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节气催人忙。在我省,处暑以后,农事重点是抓好在土作物的保湿抗旱、大春作物的后期田管及完熟完收,以及晚秋作物的备栽播栽,畜禽水产的饲养管理,防治各类疾病。处暑前后,夜寒昼暖,庄稼加快成熟。“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处暑十日忙割谷”。我省除高寒山区外,玉米、中稻等大春作物大面积成熟,进入收获期,成片的稻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秋收陆续在广袤的巴蜀大地展开。低山平坝河谷地区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做好玉米、中稻等大宗农产品的秋收准备,在天清气朗的日子,不失时机抢收抢晒,让晒秋晒出丰收和喜悦。高海拔山区则做好中稻田管,注意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防治,并搞好留水防暑防旱,确保中稻丰产。
  古谚说:“秋忙,秋忙,绣女下床。”这时,人们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各种极端天气,尤其是特大暴雨、冰雹、飓风以及连绵阴雨等极端天气。今年我省伏旱持续时间长、地域广,久旱必有大涝。长江上游渠江干支流以及三峡库区,则易出现一年中的第二个降雨高峰,降雨偏多明显,局部降雨强度大。“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称为秋汛,易造成洪涝灾害和农作物受灾,要倍加防范。
  处暑时节各种农作物长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到处暑节气,红薯正膨大,棉花吐絮日盛,苹果、梨子等水果也处于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农作物对水分要求也相对偏多,否则将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正常灌浆成熟,导致减产,还延误秋播作物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这在民谚中也有反映,如“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处暑雨如金”。这时要不失时机储水保墒,抗旱保苗,尽力减少夏旱秋旱造成的损失。
  四川是茶业大省,茶园秋耕也很重要。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此时正值秋茶生长的季节,翻耕茶园可提高秋茶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清除杂草,为来年的春茶储备足够的地力养分。
  处暑时节也是播种季。今年我省大部农区持续高温晴热,夏旱连秋旱,旱情对大春作物产生影响。晚秋要抓好再生稻、秋洋芋、秋红苕、秋玉米、秋大豆、秋荞、秋豌豆栽种。“立秋晚稻处暑豆”“立秋荞麦白露花”“立秋早,处暑迟,立秋种薯正当时”。蔬菜方面,要抓住降雨带来的机会,及时栽种各种时令蔬菜,如萝卜、白菜等。“立秋栽芋头,强如种绿豆”“处暑萝卜白露菜,不到秋分不种麦”“中伏萝卜末伏菜,立秋前后大白菜”。

处暑养生正当时
  斗转星移,节令循环。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渐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处暑开始进入“多事之秋”,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处暑养生,宜养阴护阳,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和“收”为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精神调养方面,宜安身静体,安静性情,心情舒畅,以避肃杀之气,以适应三秋容平之气。可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活动,登高望远,宁静致远。饮食调养方面,宜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健脾润肺、益中补气的食品为主,尽量少吃辛味之品,适量多食酸味果蔬,食酸敛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处暑后秋燥盛,为防止燥邪伤肺伤胃,可选择吃一些滋阴润燥食物,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不要盲目“贴秋膘”,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贴秋膘”易导致一些疾病发作或反复、加重。起居调养方面,宜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在睡眠养生法中,古人尤其重视睡好子午觉,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研究发现,夜间0点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点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运动调养方面,宜动静和谐,经常进行散步、跑步、做操、打拳等舒缓、柔和的运动,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避免伤及阳气和损伤筋骨。运动时要做好防护,避免中暑、脱水。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并不适宜过早晨练,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如果是上午锻炼,也尽量稍晚一些,以降低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祈愿天人合一,尊崇顺应自然,遵循养收智道,察天应时而动,我们将迎来风调雨顺的金色之秋。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