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环卫工人正在巡湖护水、打捞漂浮物。 张忠苹 摄(视觉四川)
攀枝花石灰石矿采场生态修复前。 生态环境厅供图
攀枝花石灰石矿采场生态修复后。 生态环境厅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
初秋时节,位于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神龙磷石膏堆场,草色青青。几年前,这里还是让百姓“扎心”的地方,一遇大风天,堆场周围沙尘弥漫;大雨天,污水横流,让附近老百姓苦不堪言。
改变来自环保督察。2017年以来,四川已先后接受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指出的在污染防治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5年多来,四川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的思路,高标准制定整改方案和任务清单,逐一明确整改目标、责任、时限和措施,一大批生态环境领域的顽瘴痼疾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聚焦生态修复
搬走磷石膏堆,渣山变公园
2018年11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通报指出,安州区磷石膏堆积如山,环境问题突出。
20年前,安州区已有较多磷化工企业,磷石膏为磷化工产业副产品,当时生产技术水平无法循环利用,经过多年,形成了神龙、路林、金鸿、川银等4座磷石膏堆场,全部露天堆放于干河子两岸,防渗、防扬尘、防流失措施几乎没有,渗滤液和淋溶水随雨水直接排放,对周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厅督察办主任杨俊国表示,根据监测数据,2018年干河子总磷普遍超标,水质呈劣V类。
省委、省政府将安州区磷石膏堆场整治列入十大突出环境问题之一,实施省级挂牌,由省级领导牵头督办,一场磷石膏堆场综合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绵阳市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制“1+4”整治工作方案,实施“一堆一策”分类整治。将路林堆场磷石膏转运至神龙堆场合并堆放,实施集中长期封存;对金鸿、川银2座堆场磷石膏进行综合利用。2020年底,4座磷石膏堆场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去年,干河子绵阳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到Ⅱ类,总磷平均浓度较整改前下降75%。整治时“化污”和“植绿”一并推进,以生态手法对磷石膏堆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将“灰色渣山”改造成“绿色梯田”,将工业遗存融入绿色自然。
“整治是还历史欠账,转型升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绵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不仅全面停止新增涉磷企业审批,还在安州区建成磷石膏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研究实验基地,取得磷石膏离心脱水装置、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石膏粉2项新型专利,并成功运用于生产实际,年消纳磷石膏达85万吨。
“去年,四川产出磷石膏617万吨,利用磷石膏63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2.8%,全省已连续两年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已完成36座磷石膏堆场整治,其中12座磷石膏堆场进行了绿化景观改造和生态保护修复,以往寸草不生的渣山变为公园。
四川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亮点不止于此。近日,“攀钢石灰石矿退出苏铁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修复项目”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列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原位于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2300多亩的攀钢石灰石矿矿区,已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鞍叶羊蹄甲、岩柿、栎叶枇杷等耐干旱耐贫瘠树种23种,共种植乔木1.2万株、灌木37万株,覆土36万立方米,生态恢复面积2541.29亩。
聚焦水污染治理
桃花水母、红嘴鸥频频现身沱江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的2.55万平方公里更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污染逐年加重,沱江一度成为四川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沱江流域1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仅6.2%,特别是干流污染十分严重,威远河、釜溪河、球溪河等支流长期为劣V类。
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四川开展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四川坚决把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打响了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发挥河湖长作用。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万余名,健全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巡河督察等工作机制,做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沱江流域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67万余次,排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8.5万余个。
细化整改任务推动落实。印发《四川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细化整改任务20项,制定具体措施189条,流域7市对照清单,逐一落实,做到整改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目前,已整改完成19项、有序推进1项、追责问责48人,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疴症顽疾。
暗查暗访传导压力。资阳市雁江区江南半岛生活污水直排是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群众信访问题,资阳市上报实施截污工程,完成了整改。但省级河长暗访发现直排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生活污水仍然进入沱江,形成明显的污染带,随即责成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表态,动真碰硬、不留情面,真正传导了压力。随后资阳市以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系统整治,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行政处罚15万元、追责问责5人。“像这类领导暗查暗访找问题的方式在四川已成为常态,2021年省市县三级领导共对沱江流域开展暗查暗访400余次,其中党政主要领导带队100余次,发现问题2506个、完成整改2387个。”杨俊国说。
为提升沱江水质,四川将流域7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实施流域分区管理,分年度、分单元明确考核目标和奋斗目标,提出强化总磷污染治理、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强化黑臭水体治理和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
通过几年的综合整治,沱江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2.5%,提高到2020年底的93.8%。“十四五”以来,沱江水质进一步提升——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创20年来最好水平,桃花水母、红嘴鸥等珍稀水生生物和候鸟也频频现身。
聚焦大气治理
蓝天数量年年增,PM2.5浓度年年降
235天、251天、287天、280天、299天,是近5年成都不断增加的蓝天数量;56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9.8微克/立方米,是近5年成都不断下降的PM2.5浓度。
2017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四川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够。为何短短数年,成都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做好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发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生态惠民重点工程来抓,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编制《成都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7年)》,每年迭代升级“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6大方面50条措施,持续开展“夏防臭氧、冬防颗粒物”攻坚行动等。
强化预测预警。成都自主研发的大气源解析及空气质量预测系统,7日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92%以上,未来30天空气质量趋势预报准确率达79%,为判断污染趋势提供可靠支撑。同时构建环境问题发现与执法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执法监管、暗访督查和曝光警示力度。
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和老旧车淘汰力度。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35.2万辆、占比达5.9%,已累计淘汰黄标车2.3万余量,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40.7万辆。积极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去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55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
科技治气。建立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张远航、贺克斌、柴发合等知名院士(专家)团队驻站开展大气治理科研攻关;引入“电力监管”,联网匹配涉气工业企业电力监控数据,实时监管企业生产及治污情况;建成大气超级站、光化学组分站、传输通道站、各类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200余个,绘密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综合利用遥感监测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车等,完善“人防+技防”。
去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1.9%,为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最高纪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相较于2017年,优良天数增加64天,优良率提高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2天下降到1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市)县从无到有并提升至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