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我在藏北草原发放捡拾牛粪的高原捡拾车中,欣喜地看到牧民群众服饰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是一位带着孩子在藏北草原上边放牧,边捻牛毛线的牧女(唐召明1987年摄)
过去的年代,藏北牧人们逐水草而居,生活漂泊不定。他们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羊奶,住的是牛毛做的帐篷,穿的是羊皮袍子。很多牧人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都穿一件羊皮袍子。当然,羊皮袍子的质地好坏也不一样。有老羊皮袍子,有羊羔皮袍子,有小羊皮袍子。袍子有光板的,有用布和氆氇做面子的,也有用缎子和毛料做面料的。总之,不尽相同。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藏北草原后,随着牧业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藏北牧民群众过去身穿的普通藏装逐步走向了高档化,其花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时尚。
这是尼玛县着盛装参加县里活动的牧民群众(唐召明2019年9月21日摄)
藏装,主要指藏袍,分男女款,藏语通称“曲巴”。它的产生与发展,和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但因西藏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藏北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它地处“世界屋脊的屋脊”,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是祖祖辈辈选择了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群众穿着以羊皮袍为主,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这是嘉黎县一位佩戴豪华服饰的牧女在拴牦牛 (唐召明1997年摄)
如今,富裕后的藏北牧民群众大都身着高级缎子面和毛料来做面料的羊羔皮或小羊皮袍子,过去那种一年四季不离身的光板羊皮袍子已经很少见到了,原来羊皮袍下摆处的一道三寸宽黑绒布边也开始换成了宽宽的高档水獭皮边……
在那曲镇,我看到街道两边新出现了许多特色藏装店,其服装风格别致、色彩靓丽、做工精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顾客。由于品牌、面料、款式不同,藏装的价格也就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时装店所销售的藏装花样繁多,大致可分为盛装、便装和夏装、冬装。盛装鲜艳大方,便装得体耐磨,夏装轻便柔软,冬装挡风暖身。
如今从游牧走向定居的藏北牧民群众,人人都有几套高档藏装早已不是新鲜事。
服装,代表着时尚潮流,也是一种符号。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藏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承载着群体性记忆。藏北牧民群众服装的变化,记录了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人们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过去一位身着光板老羊皮袍外出旅行的青年牧民(唐召明1991年初摄)
“在旧西藏,藏北牧人一年四季只有一件光板老羊皮袍,白天作衣夜晚当被,全家带着一顶破帐篷逐水草而居。遇丰收勉强维持温饱,遇到雪灾、旱灾、虫灾时,牛羊大批死亡,牧人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即使做梦也不敢想有一件新皮袍!”申扎县申扎镇村民洛扎回忆说。
这是在双湖县庆祝建县仪式上,着盛装的牧民摩托车车队正在通过主席台(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摄)
目前,藏北牧民群众的着装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尤其是青年牧民除了着装极其华丽外,还喜欢在头上戴一种价格昂贵的、使用红缎子做胎的狐狸皮帽子。这种帽上系两根红绸飘带,他们骑着打扮得花花绿绿,装有大音响的摩托车行驶在草原放牧时,头上的红绸像火焰一般,格外引人注目。也有人不戴帽子,而是将长长的黑发,加上红色和黑色的毛线编成粗大的辫子挽在头上。这种被称为“英雄发”的发辫上,缀着价格不菲的珊瑚和玛瑙串,他们在骑摩托车外出旅行或放牧时,尽显勇武和神气。此外,还有皮帽、礼帽和头系红缨的圆型大毡帽等,共同构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两位参加草原盛会的盛装牧女(唐召明1987年夏摄)
牧女是藏北草原上的邦锦花,如今的她们身着有面料的皮长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桔黄、湛蓝、朱红等各种颜色的绒布条或水獭皮,色彩十分鲜艳。她们还喜欢系一条选用五彩薄呢剪贴绣制而成,做工细腻、工艺精湛的“邦典”彩裙。长长的黑发梳成“百缕”辫子,各式各样的金银首饰,把几十条细辫子串联起来。背上还佩戴着玛瑙、银币、珊瑚、蜜蜡、绿松石和成串的珍珠,走起路来叮当响,十分悦耳。
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镇赛马会上,牧民群众正在跳大型”锅庄“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摄)
藏北草原有许许多多节日,其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是赛马会。过去穿戴华贵服饰往往是官家、牧主和富商们的专利,而现在却大不一样了。在每年传统的赛马会上,群众都要穿上最漂亮的服装,戴上最贵重的首饰。一件藏袍,一件首饰,其价格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往往会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这是在庆祝双湖建县活动中,一位盛装青年牧民冒雪前去参加赛马比赛(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摄)
时尚藏装,越来越受到青年牧民的欢迎,对于他们而言,藏装不只是节日的盛装,在日常生活中与现代服饰混搭也成了潮流。
据了解,近年来,西藏那曲市重点打造优质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牧业产业体系,不但为藏北草原上的畜产品打开了销路,也使广大牧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2015年,那曲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有7000多元,到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5000多元。
藏北牧民群众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衣着服饰方面也迎来消费升级,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穿着越来越讲究,消费越来越高端。
原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老书记珠巨感慨地说:“过去牧民的饮食是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现在是想吃啥就吃啥;过去牧民一件藏袍穿到破,现在是一年四季有新衣。这是牧民群众做梦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啊!”(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