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奋力实现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建设既定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强劲的四川力量。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制造强省战略的新要求
我们必须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新要求,主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全力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坚持“四化同步”要求
◎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制造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一主三升七倍增”工作思路,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着力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提质倍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奋力构建以工业为主擎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
一 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政治自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方向指引。
我省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省委始终把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放在突出的地位。王晓晖书记多次强调,“稳定经济增长,工业是主支撑,制造业要扛大旗”,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狠抓制造业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决策部署,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在我省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招”,凸显了省委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体现到四川各项工作之中的战略能力。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的要求,坚定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挑大梁”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忠诚尽职、拼搏竞进,澎湃激情开创我省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省建设新局面。
二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制造强省战略的新要求
迈步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自身条件和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经济积累了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诸多积极因素,但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爬坡期的基本现实没有变;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我们必须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新要求,主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全力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党的二十大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升的基石。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等目标,离不开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必须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强化工业有效投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和提升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贡献率。
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路子。
坚持“四化同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速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均强调了要服务国家全局。我省工业门类完备、体系齐全。在全球产业治理体系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诸多风险全面暴露背景下,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打造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大后方,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制造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一主三升七倍增”工作思路,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着力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提质倍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奋力构建以工业为主擎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力争2027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支撑工业规模达到10万亿。坚持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工艺变革、结构优化、能级提升、方式转型。坚持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遴选培育丘区山区智能农机装备、中低轨卫星、机器人、核医药、地热、视觉拓展等新赛道产业,涵养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企业主导的新型创新平台和新型创新组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揭榜挂帅”“赛马”、里程碑式考核等方式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从立项、研发到转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搭建面向企业的开放式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和制造业“两张皮”问题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链补链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重点产业建圈成链。建设多元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大后方。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强化优质制造的核心作用,推动“四川造”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坚持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芯屏星感端、存算软智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组织开展制造业“质效锦标赛”,探索完善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导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打造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群对产业要素的集聚作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能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发展丘区山区智能农机装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