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李鹏 张立东 张守帅 付真卿 王国平 责编:顿珠曲珍 发布时间:06-08

奋进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述评

美丽画卷,都是从一个着墨点处延展生发。

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稻田绿意盎然,稻秧随风摇曳,预示又一个即将到来的丰收。

不远处,新成昆铁路上,绿色的复兴号动车组奔驰而过。这条通车近半年的铁路线,将成都平原、攀西高原间的时空距离历史性缩短。

由点到线的变化,远不只车窗外群山逶迤、江河奔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客货运输、投资洼地、产业高地……五大片区的经济地理由此发生嬗变。

点、线、面有机衔接,连接起48.6万平方公里的坐标,巴山蜀水间呈现动人的发展画卷。

这幅画卷里,时间标记非凡印记。去年仲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从成都平原到川南大地,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山一程,水一程,心怀“国之大者”,情系群众冷暖,领袖的殷殷嘱托温暖了9100万四川儿女的心田,坚定了大家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

这幅画卷里,山川承载厚望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四川工作提出总体要求,亲自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的“七个方面”重要指示批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亲自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对做好四川工作提出十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寄望我们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这幅画卷,亦是答卷。承关怀而奋起,省委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来审视谋划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科学确定奋斗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铺展开来。

旗帜领航 把准四川方位

始终在领袖的掌舵领航中找准新时代的四川坐标,明确主攻方向,探索发展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巴蜀大地落地落实

历史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治蜀兴川的“接力棒”在奋进“十四五”、迈步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交接。踏上新征程,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四川,怎样建设现代化四川?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遵循——不断完善新时代治蜀兴川总体谋划和战略布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这是历经发展实践检验的纲。

在治蜀兴川时代命题中寻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深刻变化的宏阔背景,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晰所处方位、找准前行方向,在融会贯通中自觉扛起历史重任。

在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中解难题——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必须保持清醒、专注发展、担当实干,矢志不渝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攻坚克难中更加勇毅地走向未来。

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千钧重托,凝聚了全省510万党员和9100万巴蜀儿女的信任期盼,去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以赶考姿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部署。

信心满怀更有春风化雨。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领航指引。省委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召开系列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始终传递一个鲜明的信号:坚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聚焦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指出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列出22个重点课题,分别由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在田野里问问题、在大地上找答案,形成一系列高质量调研成果,不断丰富完善治蜀兴川战略举措。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雄壮号角。

号角嘹亮,昭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必须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经历了与全国一样的长期奋斗过程。从三线建设时期初步奠定发展家底,到改革开放实现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到借力西部大开发大踏步追赶全国发展脚步,再到新时代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号角声声,告诫一个必须恪守的原则:必须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在对世情国情省情的精准认知中谋篇定向。

四川现代化建设,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也有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省委作出“六个期”的科学判断,即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

四川现代化建设既有不少短板弱项,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决定了四川现代化建设之路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必须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谋划推动,更好适应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作为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内在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新的出发,有始终不变的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新的出发,有历久弥新的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新的出发,有坚韧不拔的担当——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服务全局彰显四川担当

始终在心怀“国之大者”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团结进取,努力勇挑大梁、扛牢大省责任

初夏,成都街头花团锦簇,特色小巷人声喧闹,烟火气十分浓郁。

前不久,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结束北京行程后,第二站便来到四川。拜水都江堰、参访三星堆,实地考察一系列企业,伊萨亚斯盛赞四川在生物技术、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研究“让人惊艳”。

“成都成就梦想。”再过一个多月,89个国家和地区的6400多名运动员,将齐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赛场,向全世界呈现精彩的青春盛会。作为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首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地,开放的四川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球投资者亦从这里感知“风从东方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殷切期望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优势体现在哪儿?2022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水电装机规模近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世界第二大页岩气产区;有10个已建或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播种面积9695.3万亩、居全国第六位,粮食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明方位、知使命、扬优势,才能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担当作为、走在前列。紧扣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围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深入人心、鼓舞人心。

“国之大者”在四川有了精准画像——打造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建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地,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重要承载地,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基地,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紧密协作、同向而行,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落地落实,在一次次牵手、一个个项目中,共同书写中国经济“第四极”崛起的时代荣光。

汽笛声声,鸣响欧亚大陆。跨省域合作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这是被外界誉为“川渝一家亲”的生动体现。2022年,中欧班列(成渝)全年开行超5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近30%,驰骋在新丝路上的“钢铁骆驼”持续拉近川渝与世界的距离。

携手攀高的新气象,映照勠力同心的新局面。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到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毗邻地区10个合作平台建设方案已全部获批;从成渝中线高铁到成渝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能改造,今年两省市协同推进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25万亿元;从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到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川渝共同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去年产业产值规模超5.4万亿元,世界级产业集群闪亮中国西部。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2%。

国家战略牵引带动下,四川规划布局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和4个省级新区,积极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地区产业联动集聚和北翼地区产业协作,做强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带、成遂南达经济带、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制造业,区域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6月8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再次相约长江首城宜宾。不只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成都新型显示、乐山晶硅光伏、德阳清洁能源装备、雅安大数据产业等,都形成活跃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的“产业地标”新名片。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持续为经济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前不久,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商业航班首飞,掀起各界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关注热潮。从机头到航电系统、机舱娱乐设备乃至蓄电池组,都烙下“四川造”印记。

近年来,歼20、华龙一号、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在川问世,这些国之重器以硬核实力享誉世界,也更加增强了四川持之以恒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底气。

特别是省委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全力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推动巴蜀大地孕育出更多千亿级企业、万亿级集群。

碧波荡漾的兴隆湖南侧不远处,新增一个牌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这是科技人的高光时刻:成都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高原小城稻城加快落地天文观测设施集群,锦屏地下实验室不断上新暗物质探索成果……

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赋能企业转型发展,四川走出科技创新的“星光大道”。去年,四川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总数升至19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5万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7万家,45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2万家。科研经费“包干制2.0”“揭榜挂帅”等试点,为全国作出示范。

近年来,四川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在全球开放格局重塑中抢滩登陆,打开内陆腹地更大发展空间。

今年入夏以来,境外投资促进和文化交流活动刮起“四川热”。四川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密集开展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合作层次,签订系列合作协议。“诗意栖居人间天府”四川形象推介会走进中国香港,2023年中国“四川制造”(老挝)展览会在万象拉开帷幕,“相逢伦敦畅链天府”四川天府新区英国投资合作推介会亮相伦敦……不以山海为远,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实,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四川就第一时间组织企业“组团出海”抢订单,先后有近百家企业“川行天下”。成效反映到数据上:今年1月至4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3094.1亿元,外贸规模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出口2073.6亿元,进口1020.5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1604.1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四川外贸总额51.8%。

“四川造”汽车零配件、化工产品等卖到老挝,老挝榴莲、香蕉等农产品打开中国市场。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发生的鲜活故事说明,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必须构筑开放大通道大枢纽和重大开放平台。

四川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建设亚欧洲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国际班列网络集结中心,打造中老班列全国重要集结中心,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并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铁路投资的主战场。同时,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先行区。

对外要开放,对内更要改革。四川坚决打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战,围绕促消费扩内需、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稳外贸稳外资、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出台一系列具有四川特色的自主创新改革举措,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奏响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人民至上汇聚四川力量

始终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中践行初心使命,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团结奋斗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

10年,时空坐标下的芦山县、昭觉县、北川县,一组组画面构成了四川人民永生难忘的记忆。

那是2013年的一张照片:震后的芦山县城,安置点帐篷内,总书记亲吻灾区的孩子,无限深情;那是2018年的一首彝族歌曲:大凉山深处的火普村,村民排起长长的队伍,唱起《留客歌》,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那是2023年的一张张笑脸:春节前夕,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石椅村干部群众,百姓幸福的样子让屏幕两头都满是欢笑、满载希望。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百年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这是人民领袖情系四川、牵挂百姓最动人的心声。

时间作证,奋斗引领跨越。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感到很揪心”的大凉山“悬崖村”,在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演绎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三部曲”,摆脱贫困的彝族乡亲以他们质朴的方式表达心声:在凉山彝寨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习总书记卡沙沙(彝语:谢谢您)”“共产党瓦吉瓦(彝语:非常好)”。

感动常在,共克时艰。在去年“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重要指示第一时间传遍灾区大地,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根本遵循。四川人民用不怕、不屈的奋进姿态感恩前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奋进新征程,难忘那充满力量的话语。透过石椅村广场的屏幕,总书记给石椅村以及四川百姓送上温暖祝福:“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红火的生活,依靠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6月,川西高原披上新绿。甘孜州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村民根呷家“参股”的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仅这一项,他家每年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交纳村在省总工会的定点帮扶下实现脱贫,所有的帮扶政策、工作依然保持延续。如今,这个美丽的高原村落正向着乡村全面振兴大步迈进。

在历史性终结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圆满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必答题。

四川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突出抓好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12个乡镇、119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不久前,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正式启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织密织牢“防返贫网”,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将以家庭为单位,对所有农村地区、所有农村人口完成全面排查。

红火的生活,从一份平实稳定的工作开始。

5月中旬,宜宾大学城举办了今年以来规格最高、岗位最优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不到3小时,220余家企业接收简历超过1万份,4400余个岗位有近半数在招聘会现场就达成初步意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情况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万千家庭幸福。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面对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和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总量,政府、市场、高校等多方力量统筹协作,深挖岗位资源、深耕就业服务、深化重点帮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稳就业十五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等政策措施出台落地。21.5万个政策性岗位通过扩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数量、提高国有企业招工人数、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方式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四川在全国首创“招商引资”模式访企拓岗,首次举办四川省“百校对千企”大型校企对接交流会,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走访企业7100余家、拓展岗位13.47万个。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就业创业帮扶。全省14.39万名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已有13.13万人实现就业创业。

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去年以来,四川始终把稳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9.6万人;“援企稳岗”减征、缓缴企业社保费139.19亿元;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29.81万人。

红火的生活,来自持续有效的民生投入。

四川已连续多年将民生支出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每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30件民生实事,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4%。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达到8所。职业院校发展到564所,每年培养输送30万左右技术技能人才。

医疗卫生关乎民生质量:三级医院数量达到310家,居全国第一位。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所有县(市、区)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纳入集采的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80%以上。

社会保障为民生托底:社会救助惠及500多万困难群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65.9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5万个,去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5800部。全省建成484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638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83个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四川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想方设法稳就业稳物价到保障基本民生用电用气,从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全覆盖到破解“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难题……不断把人民群众需要的、期盼的、向往的民生事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现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攻坚克难拼出四川未来

始终在迎难而上中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蓝图越宏伟,奋斗越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大局下的四川,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何尝不是一条迎难而上的发展曲线。特别是去年以来,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挑战之大、任务之艰多年罕见。

很多人对这张“四川解难题”的时间表印象深刻。从2022年7月开始,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四川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电力遭遇历史同期最高温度、最少水电、最大负荷、最长时间的极端情况;8月开始,全省先后出现多轮疫情,经历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下半年,四川连续遭遇3次6.0级及以上地震,接连发生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干工作就是同困难作斗争。面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

战高温,及时启动全省首次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统筹调度各类电源,切实保障大电网安全和基本民生用电。

战疫情,以快制快坚决果断处置成都等地数轮疫情,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战震灾,争分夺秒组织抢险救灾,与灾害抗争、与时间竞跑,有序开展灾后重建。

越是形势错综复杂,越要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四川始终坚持把拼经济、搞建设作为第一位任务,抓住用好国家稳经济系列政策,先后制定扎实稳住经济增长6个方面30条措施,实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等举措。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一条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的复苏曲线。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这是四川使命——一个承载着9100万人期盼的经济大省,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时因势施策,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的攻坚答卷,含金量十足。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5.67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占长江经济带的十分之一;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延续良好态势,锚定开局之年。42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483.7亿元……今年第一个工作日,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以起跑就冲刺的姿态,为全年经济运行定下基调。“6%左右”,这是四川确立的2023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与此密切相关,全省经济总量今年将力争再上1个万亿元台阶,突破6万亿元。6%左右和6万亿元,充分体现四川为国家稳住经济大盘多作贡献的“大省”担当。2月,我省发布《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10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着力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推动四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是四川“拼”的底气所在——四川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稳步恢复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梳理去年以来的时间线不难发现,“拼”是四川上紧弦的发条。从去年年初“起步就冲刺、开局要争先”,年中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到年尾“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拼的劲头和拼的状态贯穿全年。今年以来,聚焦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锚定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四川落地落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四川的拼劲更足了。

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拼出逆风机遇。位于宜宾的四川长江工业园区内,18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都在全力以赴抓项目、赶进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只是动力电池产业,凭借绿色能源基地的优势,四川瞄准时机,转换赛道,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板块竞相发展,拼出崭新格局。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聚焦9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今年成都都市圈重点推进36个制造业项目,年度合计投资近300亿元,守稳全省经济“压舱石”。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1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省在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等9个市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拼,在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开广阔空间。

拼,是四川儿女对时间最骄傲的告白,是对所有困难挑战最直接的应答。

撸起袖子加油干,挥洒汗水奋力拼。从城市到乡村,从产线到农田,全省各地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开足马力忙生产、铆足干劲赶订单,全力以赴战当下、拼未来,昂扬的斗志和实干的姿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越是攻坚克难的阶段、纷繁复杂的时候,越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每一个挑战面前,总能第一时间看到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的身影,大家在敢担当、善作为、作表率中拼出四川未来牢靠的基础。全省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干部选拔培养的重要标准,树立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顽强斗争中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壮阔无垠。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