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仓地区藏人对德高年老而有一定身分的老人亡故后进行火葬,其葬俗大致如下:
当行将死亡者一旦停止了呼吸,请人用净水(柏叶和藏红花及其它藏约泡制)将尸体进行轻轻地擦洗,然后将尸体的各关节进行整合成蹲坐式的体态。最后用白布围绕后抬到灵堂就座,灵堂前的供桌上陈列着各色祭品,并点燃酥油灯,煨桑焚香。
请木匠赶制灵柩,灵柩制作的非常精制,犹如一座悬梁吊柱、曲槛围栏的宫殿模型。其大小恰好能蹲坐亡者一人的地方,灵柩的结合部忌用铁钉。经济条件富裕者,在灵柩前面用金银锡箔纸剪贴各种花卉图案和奇珍异宝。灵柩的顶端作成藏式日月叠加的装饰模型,显得庄严神秘。
出殡前将尸体入殓到灵柩里,安放在灵堂中,灵柩前祭供养七支(净水碗)及其它供品,并点燃长明酥油供灯,在院子中间的煨桑台上祭起桑烟。同时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这时候,族人和亲戚朋友及左邻右居的人们陆续赶到亡者家中来吊唁。吊唁者白天到灵柩前敬献哈达,并虔诚地向灵柩磕头致以痛苦的哀悼。晚辈们到了晚上还要陪同家人守护灵柩。
在停灵阶段,守护灵柩的人保持安静肃穆,不断地煨燃桑烟和往供灯中添加酥油,禁忌在前七天中灵堂中暄闹噪杂。停灵时间都在三日左右,炎热的夏季或非正常死亡者,停灵时间约一天左右。
出殡时间由喇嘛专门占卜者选择吉日方可出殡,出殡队伍前面由喇嘛一边高声颂经一边佛乐声在前引道,灵柩前系一条数米长的白布,亡者的儿子在布下用手和头顶扶着,灵柩缓缓移向火化场地,跟随在灵柩后面的送殡的人们颂念六字真言,欢送亡灵转生三善区域。
灵柩到了火化场所后将尸体端正稳固的放置在用木桩竖立固定的坐台上,四周叠放易燃物的木柴等燃料。这时喇嘛念颂超度佛经,送葬人将灵柩拆散砸碎放在木柴架子上,点燃木柴堆,并抛洒酥油糌粑予以助燃,人们火化遗体时淋浇酥油或菜子油予以助燃。熊熊烈火腾空而起,颂经作法之声和送葬的人群念诵六字真言之声充满火化场所。
有一定身份的人过世火葬时,要请当地有名的活佛或高僧在火化场地上担任“火祭上师” ,火祭师和举行严肃的密宗仪轨,在平整的地面上用白粉散划坛城等密宗图案,火祭上师坐在旁边举行繁杂的佛事仪轨,不断地燃烧尸体的火堆中撒施芥子等祭物,这意味着将尸体奉献给神灵,成了供品,藏传佛教认为火葬亦是一种奉献行为。公元20世纪50年代初,在宗塘四茹之中的大富户格香札西东主和大昂宦索哇贡巴达杰去世后,举行过庄严的火葬仪式,仪式前请火祭师举行神秘的密宗仪轨。
火化过后的第三天,亡者家的晚辈们到火化场把尸灰中的残骨拣出,置于木匣或烧陶中后严密封好,有的人家将遗骨埋入本家族的墓地,制作好蘑菇状的坟头。其制作方法与土葬方法相同。
卓仓地区各村落中亦有风葬和水葬之俗。有的人家把烧残之骨灰用石块研砸成粉状,到附近山高风大之处随风扬撒,很快将将骨灰随风飘浮在空间变为无影无踪了,人们把此种方葬礼亦称之为风葬。
有的家人把骨灰研磨细粉后到江河湖泊中撒播,这种葬礼亦称之为水葬。亦有的人家把骨灰放置陶器内封密好后安装在山崖洞穴之中永存。亦有的将骨灰供放在塔内接受人们的香火供养(一般的名僧、活佛圆寂后采用简单的塔葬形式)。每逢七、一周年、三周年都要举行祭奠活动。葬后的禁忌和对亡者的各种祭奠活动与各藏乡各地的葬俗大致相同。
卓仓地区的婚礼和丧葬礼仪中存在大量的本教义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部族的骨系、遣传、家神的纯洁性和兴旺发达,通过严格的族群内婚姻制度来维持其族群的属性,它的手段是通过婚嫁或丧葬之重大事务的活动来强化族群意识,以达到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卓仓地区的藏人各种礼仪中存在着大量本教文化神人血缘一体观、神祗系统和文化社会性活动的内容融为一体。千百年来,它已演变成为卓仓藏人们日常的社会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