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艺术>>手工艺

来源:青海湖网 作者:侯金花 责编:吕右慧 发布时间:04-25

贵南藏绣:“指尖”上的非遗

贵南藏绣民间俗称“针线”,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派别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凝聚着藏族妇女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成为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

远看一幅画,近看是针线。藏绣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内容除了唐卡和传统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刺绣过程中针法多样、绣法灵活。贵南县藏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被称为“藏绣之乡”。

2021年5月24日,藏族刺绣(贵南藏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32。如今,贵南藏绣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备受喜爱,甚至作为青海特色文旅产品远销到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我做藏绣技师已经30多年了,教过的学生有1600多名,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喜欢藏绣。”藏绣非遗传承人日毛吉说。把藏绣文化推广出去成为日毛吉最大的心愿。她将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让更多的妇女学会这门好手艺,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

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绣娘们正在专注地穿针走线,在她们灵巧的双手织绣下,一个个色彩艳丽、制作精美的藏式辫套、抱枕、挎包跃然入目。

在这里,她们的藏绣作品主要以实用为主,绣娘们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所绣的辫套、腰带、坎肩等,都深受当地藏族同胞的喜爱,这项手艺也让她们的经济情况逐年好转。

今年32岁的项措卓玛是一名藏绣绣娘,也是一家藏绣服饰公司的负责人。小时候她就对藏绣非常感兴趣,总喜欢在妈妈绣藏绣的时候捣鼓两下针线,长大后的她去了技校学习缝纫、设计,毕业后再次与藏绣结缘。

项措卓玛说:“我就想把藏绣和现代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这样传统藏绣的发展才能持续。” 

贵南县仁青藏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仁青加说:“我们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了广大藏族妇女从事藏绣生产,从而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近年来,贵南县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拓宽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推进贵南创建特色文化强县模式,积极将文化与地理特色、民俗、歌舞等产业融合,全县文化工作和藏绣产业成绩喜人。

据悉,贵南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500余万元,保护性收藏藏绣精品11幅。目前,贵南藏绣分布于6个乡镇,36个行政村,藏绣从业人员达1240余人,藏绣公司7家,藏绣名家工作室1处,藏绣工坊60家,年制作藏绣作品2万余件,年产值达2600万元。

尤为一提的是,贵南县将藏绣产业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密融合,成为农牧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正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据贵南藏绣协会会长多杰介绍,每年协会都会集中组织藏绣从业人员外出培训,去年,组织200多名绣娘到互助、西宁等参观学习,通过集中“充电”的方式,让绣娘们的创作思路更开阔,技艺更精湛。

“我们去参观后发现,做藏绣不仅要一针一线耐心地绣制,还得要学一些画画的技能。”一名绣娘说,走出家门学习,让她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

截至目前,海南州举办各类藏绣培训班740期,培训人数达8000余人。同时,先后组织藏绣优秀从业者到苏州等地培训,借鉴和学习苏绣的制作技法,不断在传统藏绣做法和针法上大胆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南藏绣派系。

海南州五彩藏绣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拉毛叶忠介绍说,为加强藏绣技艺人才培训,普及农牧区就业困难妇女的创业技能,增加群众收入,公司每年培训100余名藏绣手工艺者,对参加培训合格的生活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帮扶,并与其签订产品收购协议,有效拓宽了生活困难群众就业渠道,实现增收。

通过探索,这些年贵南县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产品进行统一设计、配线、装裱、包装及销售一条龙服务,促进藏绣产业蓬勃发展。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的过程中,贵南藏绣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牧区妇女致富,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在牧区移风易俗、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贵南县文旅局局长何建平介绍,藏绣艺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图案并与研发中心签订合同,可在家中按要求制作,中心专业人员全程指导,完工后交到研发中心,实行计件工资。从长远来说,她们根深蒂固的一些传统思想也随之改变,有了喜欢做的事,精神层面也丰富了起来。

“穿在身上的财富”一直以来是大众对雪域高原上藏族人服装配饰的一种传统观念。以前藏族服饰多以大量的红玛瑙、银饰为主,导致攀比之风盛行。随着藏绣产业发展和人们审美理念的转变,素雅的藏绣越来越收到农牧民群众的青睐,原来重达几十公斤的配饰被轻盈美观的藏绣饰品替代。藏绣艺术一直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寻找着平衡,并不断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