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路,被称作“共和国一号工程”。70年前,10多万筑路大军劈开悬崖、征服险川,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将“世界屋脊”与“天府之国”连通。
这条路,就是川藏公路。1954年康藏公路(后改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至今,这两条路依旧承担着进出西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8月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的日子,也是“两路”即将迎来建成通车70周年的重要时刻,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青海日报社三省(区)党媒联动,开展“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看新时代“两路”沿线崭新变化,触摸“两路”精神时代延续,致敬恢宏伟大历史,叩问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之路。
我们以此,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一)
寻路川藏线,是向恢宏的历史致敬。
“同志们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位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川藏公路博物馆里,还原了一条十八军战士当年在怒江崖壁上写下的标语。凹凸的石壁,清晰的刻痕,印记着修路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藏没有一寸现代化公路。为加强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的联系,党中央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一段恢宏的历史篇章,由此展开。
那些鲜活的人和事,是这个篇章中最亮的色彩。1950年3月,四川乐山,在部队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后,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背着3岁女儿率先出征;没有地图,也没有地质资料,为了找到最优的行进路线,昌都至拉萨公路勘察队队长余炯率队挺进无人区,徒步万里,历时15个月翻越60多座大山,勘测出3200多公里线路用于比较;在驻地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昼夜温差大,筑路大军靠人力及最原始的工具作业,一五九团三连炮班班长张福林勤学技术,成为“开山炮手”,后来长眠在雀儿山……
川藏公路——行走在世界屋脊,穿梭于崇山峻岭,跨越了险江激流,10多万筑路大军靠简陋工具,历时4年多建成,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不仅修路难,护路也难。“川藏第一险”雀儿山常年积雪,每到冬天翻山犹如闯“鬼门关”,甘孜州公路管理局雀儿山五道班班长陈德华“甘当路石”,以身体为标杆,持续20余年守护来往车辆的安全。70年来,陈德华等一代代交通人坚守“生命禁区”,坚持养路、护路,用青春和生命保障着高原天路常年全线畅通,在雪域高原上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两路”精神催人奋进,激励鼓舞着一代代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2019年,都汶高速遭遇开通以来最大泥石流,两位高速交通执法人员冒死发回最新路况和人员被困消息,避免了人员伤亡;2022年,年仅39岁的阿坝州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罗从兵因公牺牲,去世前,他正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检查指导“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
“两路”精神像一盏灯,烛照着一代代交通人接续奋斗。他们,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二)
寻路川藏线,是向奋斗的今天致敬。从成都到拉萨,翻高山、蹚急流,穿过雪山、森林、草原、冰川,4000多公里川藏线,风景险峻奇美,历史积淀丰富,人文风情独特。这是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
曾经,美是因为只能远观、人迹罕至。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一方面加大川西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一方面着力把交通勾画得更美,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
生态屏障筑得更加牢靠。川藏路沿线县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仅四川境内就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丰水期26%的水量。四川坚决扛起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责任,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差异化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子孙后代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雅康、汶马高速公路通达甘孜、阿坝“两州”州府,高等级国省干道将县县快速相连,乡乡通了柏油路,“天际边的牧场”“云端上的山寨”“半山腰的村庄”有了通村路。沿着这些路,更多山外的人来了,山里的特产运出去了,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脱下贫困装、迈过贫困槛,奔向好日子。
发展有了持续支撑的产业。川藏线主动脉持续畅通后,“此生必驾”成为特有风景。在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区域,一条条特色路、主题路涌现,公路自驾露营、红色文化景点、非遗特色小镇、沙地花海如雨后春笋,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
曾经的贫困地区、川藏路沿线县域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前,四川省委省政府正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有力开展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敞开振兴发展的大门。
(三)
寻路川藏线,是向美好的明天致敬。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历史仿佛在回响。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川藏之间,巍巍群山中,宏伟的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建设正加快推进。同时,更多国省干道提质改造,越来越多的“四好农村路”进组入户,更多奋斗和创造的故事正在诞生。
川西北高原有丰富的光照资源。源源不断的阳光,经半导体转化成电能。这些电,可生成另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在制氢过程中,又能产生氧气、暖气,回馈川西北高原,形成一个神奇的闭环。
在这里,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刚刚投产,可满足约7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不仅为迎峰度夏注入绿色能量,更为当地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在这里,“一秒一公里”的“超充电走廊”已形成,开着电车能一路畅行川藏线;在这里,集供暖、供氧、供氢于一体的高原综合能源供给站正在布局,将率先开展氢氧冷热电多能联供示范应用。
川藏线上从不缺少奇迹。在地大物博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如此美丽。
现在,我们就要启程,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去奔赴、去抵达,去触摸未来中国的崭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