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在哪?
沿川藏北线G317行驶至甘孜州甘孜县,拐入一条曲径通幽的县道,一路穿越峡谷、森林,直至看到湍流的金沙江,就意味着白玉县到了,这里已是川藏交界处。一组数据,更直观反映出白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距离州府康定582公里,离省会成都869.01公里。
白玉县有什么?
在约102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色是这里最壮美的大地景观。白玉县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绿色矿产资源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工艺、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几乎“浓缩”了康巴地区的精华。
白玉县该如何突围?
白玉县委书记刘堰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白玉县将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扬长补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身处川西北腹地的白玉县打造成为川藏交会处的一颗明珠。
白玉县环境优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川西北高原。
补短板
民生服务的提质与扩面
一辆搭载“DR系统”的便民医疗车,今年以来已经行驶了近两万公里,轨迹遍布白玉全县16个乡镇,让4万余名群众享受到了免费诊疗服务。
这辆医疗车来自白玉县人民医院。DR系统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同时,医疗车内还可按需配置B超、心电、生化、采血、妇检、电测听室等其他检查项目设备。
沿着这辆巡回诊疗车的行驶轨迹,可以看出白玉县的基本特征:辖区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近半乡镇属于纯牧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要“均衡可及”,难度不小。
“搭载‘DR系统’的医疗车相当于一个小型移动体检中心。”白玉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彭蓉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偏远牧区的居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白玉县从能“看得见”“抓得住”的民生短板入手,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目前该县已经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何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要让县级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下沉,从而提升乡镇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但目前,县级医疗机构还存在学科设置既不全更不尖、专业技术人员既不足更不优,‘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彭蓉坦言。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在对口支援等力量的帮扶下,该院已经建成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孕产妇救治中心、血透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科室。“白玉县人民医院是二甲医院,但很多科室达到了三甲标准。”彭蓉说。
白玉县人民医院近年来新建的科室。
硬件之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白玉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甘孜医院签订“一对一、多对一”师带徒协议,组织医护骨干分批次上挂研修。
“先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再梯次推进医疗资源的下沉,是符合白玉县实际的。”彭蓉告诉记者,下一步,白玉县将优先选择盖玉、昌台两个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通过上挂下派人员等方式,推进医共体建设,逐步覆盖全县。
和医疗服务先“提质”再“扩面”的做法不同,在教育上,白玉县选择了先扩大基本覆盖面,再提升教育质量。
基于县域内牧区群众居住分散,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的状况,白玉县提出“集中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办学”的方针。白玉县原有两所小学、4000个学位,2019年又新建了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新增了3000个学位。
目前,白玉县又启动了县二中建设,规划学位1650个。此外,依托“组团式帮扶”等力量,该县还开办了“临安班”“武侯班”等合作办班的班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据了解,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白玉学子取得了甘孜州18个县(市)中考成绩综合排名第8位的好成绩。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白玉县的民生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锻长板
打造资源优势的“连接线”
车辆行驶在白玉县境内,目光所及,皆是绿色。
“生态,是白玉县的优势,也是发展的底色。”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曲批向调研组介绍了一组数据:全县有天然草原855万亩,区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5%;森林面积53.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72%,活立木蓄积量692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都位居全省前列。
秋季到来,白玉县层林尽染。
多年来,白玉县始终将生态保护工作放在首位。截至2024年,白玉县已经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和集体天然商品林22.1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万亩;此外,对于境内的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地,该县也严格落实保护措施,成效明显——2011年,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到白唇鹿537只;2022年,保护区内的白唇鹿数量已达1000只至1100只。
但与甘孜州内其他兄弟县域相比,白玉县这些美景的知名度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白玉县交通的通达性不够,我们离省会成都800余公里,且不在热门旅游线路317国道和318国道沿线。”白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呷绒志玛说。
一边是美景如画的自然生态,一边是地处偏远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白玉县探索出“连接线”模式。
先看“主动脉”。白玉正好夹在国道318线和国道317线这两条进藏大路的中间,近年来该县重点在连接两条国道的“甘白路”上做文章。经过提升改造后,全长约220公里的甘白路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自驾县道”。
打通“主动脉”,“路沿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位于甘白路旁的安孜乡门马一村,在2021年底,集合村集体经济资金成立了合作社,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已经实现分红21万余元。
另一条“连接线”省道458线也于去年正式投用,在该线路旁的赠科乡,一处商业综合体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商家即将入驻。未来,这里将成为自驾游客的重要“驿站”。
同时,“毛细血管”正在不断延伸。白玉县已先后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乡镇100%通油路,建成产业公路16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49.887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29.2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约230公里,完成索改桥10座,整治次差路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869.354公里。
随着道路的连接性逐渐提高,白玉县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正成为发展资源。
拉龙措古冰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察青松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巴巴沟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正在加快推进,在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到白玉的生态之美;在河坡镇普马村,借由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传习所、文化艺术博物馆、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纷纷在这里落成,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参观体验。更多农牧民们也进入传习所、扶贫工坊,成为一名名匠人,他们搞直播、接待游客,技能和收入不断提升;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白玉段建设为契机,推进沙马乡德西村“红泉谷”建设项目,持续打造“红军长征最西端”红色文化品牌。
交通加文旅,正成为白玉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线”。
促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重塑与优化
在白玉县麻邛乡呷村,依托四川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周边2个乡7个村的村民大多在此务工。
走进矿区,满目苍翠、车辆停放有序、建筑错落有致,一改人们对矿山尘土飞扬、漫山荒芜的固有印象。
这座潜在资源价值达200多亿元的“金山”,曾是白玉县的支柱产业,鑫源矿业公司负责人曾透露:该矿山的开发将给地方财政带来近500万元的年收入。
“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是很多“因矿而兴”的地区需要直面的问题,对于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白玉县而言,则更需要格外重视。
四川鑫源矿业公司噶村矿驻地。
2017年,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工作,2019年,正式通过了四川省绿色矿山遴选公示并上报至部委进行国家绿色矿山遴选,当年,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仅是对矿山进行复垦和绿化,而是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矿山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的复杂工程。下一步,我们还实施矿区整体生活废水统一规划处置,以及地表堆场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堆存管理等项目。”鑫源矿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距离呷村矿167公里外,是叶巴滩水电站建设现场,一座宏伟的大坝已经浇筑完成,昭示着白玉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决心。
来到叶巴滩水电站工程部,调研组看到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已经建成,靠着出租房屋,开设餐馆,周边居民已经享受到了电站建设带来的红利。
正在建设中的叶巴滩水电站。
2023年,工程部所在的盖玉镇苏日村成立了一个“房屋和门面出租联合社”,集合村里的21间闲置房屋,每年靠着租金就能挣到64万元。
“发展得太快了。”谈起电站建设以来的变化,苏日村村民阿多感慨万千,“以前村里年轻人基本出去打工了,现在这里比镇上还繁华,年轻人也回来了。”
叶巴滩水电站的建设不仅让更多人回到家乡,投产后还将提供动能充沛的水电能源。
白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扎西达吉说,近年来县里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抢抓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水电、光伏、抽蓄、电力输出通道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达伊柯16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投产发电;总投资120亿元的波罗水电站,计划于2025年初开工建设,2031年完成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800千伏换流站,计划2025年投产,建设运行后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近400亿千瓦。
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如火如荼,特色农牧业也在不断优化。
昌台牦牛是白玉本地牦牛的优势品种,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为防止因近亲繁殖、粗放养殖等原因引起的品种退化,白玉县积极发动牧民的力量,举办多届“牦牛选美”“种牛异地换公”“牦牛挤奶”等民俗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昌台牦牛的“保种”工作中。
白玉县昌台牦牛园区。
为打造昌台牦牛的种业“芯片”,白玉县还布局建设了中国昌台牦牛良种繁育园区,截至目前,园区的核心场、扩繁场、育肥场等各类建筑已经完成建设。
“我们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坚决扛起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白玉县委书记刘堰说,在此基础上,白玉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让城乡融合发展的成色更足。
(白玉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