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康定市第二中学教室内,高三年级语文教师彭诗琪正在讲课。突然,教室的后门被轻轻推开,彭诗琪的“师父”——来自成都七中的老师吴兵悄声走到最后一排坐下。
推门听课,是组团式帮扶队伍入驻康定二中以来,建立的工作制度之一。
“‘推门’强调的是随时性,不提前打招呼。这样既能检验老师教学水平,又能考验他们的心态。”吴兵告诉记者,这也体现了他的带教理念,“不仅教他们教学方法,还以制度的形式授人以渔。”
自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甘孜州作为全省受扶县最多的市州,来自各方的帮扶力量在18个县(市)的医疗、教育机构,以“师带徒”的形式助力当地人才队伍建设,“师父们”不仅传授实操技能的“鱼”,也教授制度等“渔”。记者深入康定、道孚两地一探“鱼渔兼授”。
授人以鱼
“手把手”传授细节教实操
改掉口头禅,是彭诗琪跟师学习以来的收获之一。“以前我讲课,总有‘是吧’‘对吧’这样的口头禅,当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彭诗琪坦言。
听了几次彭诗琪的课后,吴兵发现了这个问题:“口头禅过多会影响课堂语言的干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这是老师不自信的表现,会影响她对整个课堂的把控。”
结对后,吴兵给彭诗琪提出要求:每堂课都准备一个“逐字稿”。起初,照着“逐字稿”讲课,彭诗琪有些不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养成了精炼、准确表达的习惯。
相似的一幕出现在道孚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王琳坐诊时,她的“师父”——来自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的方俊玲医生,总是坐在一旁纠正细节。
“以前我不是很注重诊疗逻辑,开出的检查单往往会让病人多跑路。”王琳表示,现在,在开检查单之前,会先在心里把病人的缴费、检查、送检流程梳理一遍,尽可能方便病人。
“手把手”传授细节,是授人以鱼的关键。在道孚县人民医院,“师父们”通过基础培训、专业知识讲座、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术实操等方式,帮助“徒弟们”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本地队伍基础相对薄弱是我们的现实情况,师徒结对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队伍能力的方式。”康定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刘良芳告诉记者,“由于组团式帮扶人力有限,我们还采取建立‘线上+线下’平台、选派研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队伍能力。”
授人以渔
优化制度培养后备人才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4班班主任张琴有了一个新身份——高三年级副主任。
“年级管理团队”是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建立的新制度之一。
“以往,学校是由校长直接对接管理班主任,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够精细,导致很多事务处理效率不高。”来自成都七中的帮扶教师、高三年级主任陈威告诉记者,年级管理团队建成后,由一名帮扶教师担任年级主任,一名本地教师担任副主任,“这样做,一能让学校管理更规范细致,二能培养后备干部。”
从“44”到“235”,是张琴担任新职务后最直观的变化,“以往作为班主任,我只需关注全班44个学生的成长;现在作为年级副主任,全年级235个孩子的成长,我都得关注。”
“除了管理的学生人数增加,我还得根据高三年级特点,统筹考虑年级的发展。”张琴告诉记者,和陈威老师“搭班子”后,他们便开始着手对高三年级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我们探索了‘多员成才’机制,不仅专注考试成绩,也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条件,培养他们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拓宽孩子们的成才道路。”在陈威的带领下,张琴很快成长起来,“现在,我也会在制度建设方面主动思考,下一步打算建立‘课后延时’机制。”
让制度建设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是从金华市到道孚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的程振宇的思路:“我们的帮扶团队待在当地的时间有限,长则3年,短则1年,终究要离开。但制度建立好了,能常态化运营,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关键。”
自2024年上半年以来,道孚县人民医院已修订完善20余项制度。“特别是我们5月制定的绩效分配方案,让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技术骨干倾斜,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程振宇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制定实施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