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11-10

“崩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瑰宝

 

甘孜州非遗博物馆外景。衡昌辉摄

    甘孜州康定县向阳街36号,跑马山景区客运索道起点附近,坐落着一座气势宏伟的三层藏式建筑——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9年建成以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首个非遗博物馆,这里以10个展厅的容量,展示着藏族服饰、藏传佛教、藏族民居生活、藏族手工技艺、唐卡艺术等丰厚的藏族文化。
    近日,本报“行走‘藏羌彝’大型体验式专题报道”记者来到甘孜州非遗博物馆,带领读者打探其中别具特色的馆藏。
    宏伟“崩柯”原为土司官寨
    站在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门前,记者却首先被“物质”抓住了,这便是博物馆引人注目的建筑外观。
    博物馆通体由灰白色石块砌成,门厅及窗棂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纹饰和吉祥图案。博物馆内部,则是用穿斗方式构建的横梁和立柱,没有使用任何金属和水泥材料。这种典型的藏式房屋,藏语称为“崩柯”。据悉,博物馆主体建筑,原为甘孜州道孚县的一座土司官寨。2007年博物馆开建后,才逐渐整体迁移至康定。
    整栋建筑占地771平方米,高10.9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78根直径0.8米到1.1米的云杉。它们生长在海拔3500米的原始森林里,需要1000多年才能长成如今的体量。
    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可以看见中间的“说唱台”,专供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说唱台四周的壁画、石刻等,无不体现出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它们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体现,同时凝聚着高超的建筑技艺。
    184种手术器械藏医外科有盛誉
    博物馆10个展厅各有特色,其中的藏医药展厅,带领观众走进拥有近4000年历史、成就突出而又鲜为人知的藏族医学世界。
    展厅中有两个透明的玻璃展柜,陈列着184种不同外形的手术器械,均为藏医在手术中使用。藏医外科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曾有手术治疗白内障,甚至进行开胸手术的记录。藏族民间的丧葬习俗,让藏医对人体内部构造有较早和深入的了解。现场展示的解剖图品种齐全、注释清晰,不仅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展厅中悬挂着一幅类似“大树”的图画,它是藏医的生理、病理学挂图。它将树木各个部分与人体结构类比,解释人体发育、病源、治疗等理论方法。
    此外,展厅内还陈列着大量藏药原材料。藏药通常来自青藏高原本土,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3类,品种多达1000多种。大多数原料入药之前,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和提炼工序,然后再以传统手工操作完成制药、筛药、磨药的过程。藏医药学中,也有类似《本草纲目》的药典,它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各种药材的形状、味道、治疗效果等。
    日常生活处处都有动物痕迹
    在农耕文化展厅中,两头牦牛标本头顶一根木棍,显出奋蹄前行的神情。它们在做什么呢?
    原来,这是藏区农耕生活中常见的“二牛抬杠”。藏区生产生活中,牦牛是主要的劳动、交通工具。藏区海拔较高、氧气稀薄,同时土质较硬,两头牛协力耕作,体力不容易透支,一天能耕10亩地。藏区有些地方尚未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仍然流行。

    藏区生活,很多地方都跟动物息息相关。牛奶、酥油、酸奶等等,不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如今更成为藏区重要的经济来源。在藏族民居生活展厅,有许多驴皮、牛皮、羊皮、牛毛、羊毛制作的生活用具,它们的功能多种多样:储存粮食、携带干粮、纺织……老虎皮箱则是非常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才能拥有。这里还陈列着羊皮制成的吹火筒,把铁筒部分伸进炉灶,有节奏地拍打羊皮的尾端,就能把新鲜空气输送进去。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