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早,盐井乡25岁的藏族姑娘玛仁坐上阿爸的摩托车前往村子口的天主教堂做礼拜。随着摩托的轰鸣声,玛仁长长的彩辫也随风摆动起来。
盐井的全称是盐井纳西民族乡,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如今,是滇藏公路由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
盐井自古以产盐闻名,村子被一条沟划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就坐落在上盐井。
1865年,外国传教士把天主教带到当时的盐井,改变了当地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历史。如今,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共存。
每个周末,玛仁都会跟着阿爸到教堂来做礼拜。身穿藏服的玛仁手里拿着藏文版《圣经》,书本的边角已经泛黄并起了褶皱。
玛仁的藏族名字是卓玛。11岁那年,卓玛第一次与父亲到教堂做礼拜,之后,神父鲁仁第给她起了“玛仁”的教名。唱诗、做礼拜、过圣诞节……从此,玛仁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过上了“洋气”的生活。
在盐井,每一位天主教信徒都有教名。村里新出生的小孩有时会被父母直接带到教堂,请神父取个“洋名儿”,不再另取藏族名字。玛仁之所以11岁才拥有自己的教名,是因为她的母亲吉德是信仰藏传佛教的纳西族。
玛仁的阿爸次仁说,他虽然与妻子的宗教信仰不同,却从未因此产生矛盾,他们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自己选择宗教信仰。后来,家里的四兄妹都随阿爸入了天主教。
信仰不同并没有给玛仁一家的生活带来隔阂与不便。在玛仁家传统的藏式民居里,大厅的墙上一边挂着耶稣像,一边供着佛位,一家人各敬各的神,各去各的教堂和寺庙,互不冲突。
“夜晚,我们与阿爸一起做弥撒。早晨,我们在阿妈的诵经声中苏醒。”玛仁说,虽然信仰不同,可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和谐。
目前,在只有900多人的上盐井村里,有650余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人信仰藏传佛教。在小小的盐井,两种宗教和谐交融,村民拥有选择信仰的自由,大家和睦相处。
今年45岁的鲁仁第是村里唯一的藏族神父,汉语流利的他曾在北京天主教神学院学习,27岁成为神父。他说,天主教信徒只是西藏宗教人口的极少数,大家依旧与藏传佛教教徒有相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我们一样说藏语、喝酥油茶,吃糌粑。”
在盐井,西方信仰深入了藏族百姓生活中,同时,也“入乡随俗”,融入了不少藏、汉文化。
那座西藏唯一的教堂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汉与西洋的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教堂里面的装饰也有不少藏文化的痕迹,就连圣母玛利亚的脖子上也挂满了洁白的哈达。
鲁仁第说,盐井的天主教徒仍像其他藏民一样把藏历新年视作新年的开始,但也把圣诞节当作盛大的节日。“圣诞平安夜,我们会一同在教堂里做弥撒,晚上,我们跳起锅庄舞和弦子舞,用我们藏族的方式祈福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