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南供电公司的汉族职工宋海军和藏族职工陈来尖木措常年工作在夏河县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
原稿汉语大意:
国网甘南供电公司的汉族职工宋海军和藏族职工陈来尖木措常年工作在夏河县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上。8年来,他们是科才供电所唯一的两名职工。8年间,他们在共同服务当的过程中结下了兄弟般的感情。
12月的草原已经寒意逼人,但临近元旦,几条线路都要停电检修,他们的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一大早,两人就穿戴整齐出发了。更换被损坏的电力设施是这天早上的第一项工作。
两人分工明确,通常是年轻的宋海军登杆,年长的陈来尖木措在下面监护。陈来尖木措一边密切注意周围的环境,一边用绳子往上递材料和工具,藏语“小心点”的叮咛不绝于耳。
草原上,陶瓷做的绝缘瓶被人为损坏是常有的事,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及时更换。但电杆比较分散,他们只有挨个巡查才能发现损坏的情况。宋海军和陈来尖木措需要维护的线路接近100公里,需要收费的区域超过80平方公里。没有交通工具,这些工作基本要靠步行完成。
“2010年底,我们两个凑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但跑了两年后彻底报废掉了。在交废铁的地方,买了250元钱!”宋海军笑着说。
平时抄表收费,他们偶尔还能搭上顺风车。但遇到紧急抢修,他们就只好到街道上去借车。
科才乡信用社的折建忠说:“我们的那辆面包车,也被他们借去用了三四回。不过他们也及时解决了好几次我们的用电故障。要不是他们,信用社的资金就没法及时归集了。”
“现在只要我们两个全副武装上街,街道上的那些熟人都会借故躲着我们,就是怕我们借摩托车。我们借摩托车,肯定是要出远门的,会耽误别人自己用车!”陈来尖木措操着浓重的藏语口音有点尴尬地说。
除了借车,有时候还要借马来骑。草原上沼泽湿地比较多,抢修要过河,摩托车就骑不了,只能到牧民家借马。
“可是,牧民们的生活游荡不定,并不是总能借到马。像现在牧民转到冬季牧场,马也不能借到了,只能自己走过去。上次巡线我就一脚踩进了水里,只能穿着湿的鞋继续走。”陈来尖木措对我们说。
穿着结冰的鞋走一天会是什么感觉?只有亲身试过的人才能体会。为了赶时间,两人一出发就马不停蹄。只有中午吃饭的时候才能坐下来休息片刻。
“午饭基本就是方便面加凉水。其实我们都爱吃糌粑。但是没有热水没法弄。要带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再背一个热水壶的。”宋海军说。
常年走家串户,宋海军和陈来尖木措深受当地群众信任。无论是寺院的僧侣还是普通牧民,谁家有了用电问题都会打电话给他们。有时候维修的时间长,主人急着出去,就把钥匙留给他们。
“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都把我们当自己人。前年,科才乡派出所新来了一位所长,在进行户籍核查时,由于情况不熟悉,还找过我们。所长拿出户主的照片,我们就能说出户主的姓名、年龄,家里的大致情况。”宋海军有些自豪地说。
采访中,两人之间的默契无处不在。宋海军告诉我,由于家不在本地,陈来坚木措对他多有照顾。他流利的藏语是陈来坚木措教的,去年单位宿舍维修,他在陈来尖木措家住了整整五个月。
而陈来尖木措却笑说:“做我们这个工作,藏语汉语都必须会说。我教他藏语,他教我汉语,是互相帮助。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感情比亲戚还好,就是亲兄弟。”
看看两个人常年在高原工作晒得一样黝黑的皮肤、一模一样的装束、一样朴实的笑容,“电力兄弟”正是他们在草原上共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