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记者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了解到,经过12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研究,治理后的三江源保护区内,草地植被明显改善,示范区内水土流失得到遏制。
三江源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该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所长董全民向中新社记者表示:“由于三江源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失调,进而出现大面积的黑土滩(高寒草甸区)及沙化和荒漠化(高寒草原区)退化草地,其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可持续利用为世界科学界所关注。”
据该所的数据显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总面积为23778.99万亩,不同退化等级下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总面积为7363.42万亩,占高寒草甸总面积的30.97%。
董全民说:“我们针对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草地恢复模式构建了区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不同退化草地恢复模式的区域适应性评价体系。”。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生态研究室主任施建军说:“我们经过12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研究,创建了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的恢复。”
据官方数据显示,在经过治理后的三江源保护区内,一年四季基本看不到次生裸地景观。草畜矛盾解决,幼畜成活率几乎达到100%,核心示范区牧民的收入也增长了一倍。
“截至2014年底,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共完成黑土滩综合治理552.58万亩,治理后的草地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董全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