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2-17

青海藏区居民吃上自产菜 冬季“菜篮子”有保障

  百木凋零,碧水环绕。深冬,雪后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犹如一幅水墨画;清晨,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普照在冬日暖阳中,一排排温棚被轻纱薄雾萦绕。

  摘菜、打包、装车。走进黄河岸边直岗拉卡村的青海圣航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果蔬生产基地,10多名藏族妇女在温棚间忙碌,将一箱箱蔬菜装上配送车,直送县城及周边城镇的蔬菜店。

  “今天配送的品种有辣椒、西红柿、油麦菜和四季豆等。”基地负责人哈生云介绍,整个基地于2013年建成种植,是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2014年露地蔬菜产量达到了180吨,从去年10月底至今温棚内每天出菜5000斤左右,预计整个冬季将产出蔬菜60吨。

  黄河流经尖扎县,河谷地带冲积出一片片肥沃的原野,催生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情,并形成了以藏族为主、多民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耕文化。随着省委“菜篮子”工作座谈会在此召开,在“把湟水流域和黄河谷地发展成蔬菜基地”的总部署下,全县调整种植结构,蔬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以前全县几乎没有蔬菜种植数量和规模,老百姓只种一点自己吃的蔬菜。自座谈会后,全县蔬菜基地从无到有发展到了今天,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温棚基地达到7个,共建日光节能温室756栋,入种率达到100%。”随行的县农牧和水务局负责人肖勇说。

  过去两年,尖扎县在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连片露天蔬菜和温棚分别进行补助,全年支农资金首次突破1000万元。今年又增加到了2000万元,计划再建600到800栋温棚,投入规模将达到全县历年之最。

  领导主抓,巨资投入。尖扎县昔日“小打小闹”的蔬菜生产,仅用一年多时间发展到了品种多样化,产业规模化的新格局,去年产出蔬菜975万公斤。目前,全县扶持新建蔬菜育苗中心3处,蔬菜交易市场2处,保鲜库1处,配备蔬菜配送车6辆,蔬菜产业产、供、销产业链初具规模。

  “以前这里都种小麦、油菜和洋芋等粮食作物,自土地流转后,修建日光温棚,村里妇女就在基地打工种起了蔬菜。蔬菜要精耕细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大家都学了不少技术,每天80元,每月一结,去年我挣了近3万元。”正在温棚内除草的直岗拉卡村藏族妇女德干措说。

  曾经以游牧为生的马背民族,因黄河谷地的地理环境走上了弃牧从耕的道路。如今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藏族妇女又成为“菜篮子”建设的新型经营主体。全县依据沿黄农牧业资源特点,将蔬菜、特色果品种植和冷水鱼、畜禽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为全县、全州、全省“菜篮子”工程增添了活力。

  室外雪花飞舞,温棚却一片翠绿。无论走到圣航果蔬生产基地,还是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棚内,各类辣椒、西红柿、油白菜,甜瓜、草莓、油桃、木瓜等细菜和瓜果枝繁叶茂,娇嫩欲滴。

  肖勇介绍:“现在我们的部分温棚蔬菜已完全实现自给,部分还外销到西宁、同仁、泽库等周边市县。去年全县86个畜禽养殖场出栏牛2万多头、羊12万只、猪近万头、鸡6.5万只,逐年呈增长态势。尤其冷水鱼养殖场已发展到10家,网箱面积达到75.5亩,带动农户150多户,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走进县城,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蔬菜店,看到蔬菜水果品种齐全,不仅有低价的萝卜、白菜等,还有黄瓜、茄子、莲藕、竹笋等细菜,价格均低于西宁。位于黄河路的“水电蔬菜店”老板告诉记者,本地菜每天送一次,“我这的零售价,西红柿3元一斤,黄瓜3.5元一斤,辣椒6元一斤,还有四季豆和部分叶菜,深受当地居民欢迎。”

  家住西宁,在尖扎县马克唐镇上班的朱建军告诉记者:“以前县城的菜价比肉价贵,记得有一年辣椒达到每斤15元。现在本地温棚的自产菜,不仅价格比西宁便宜,而且新鲜,随时都能买到。”

  把“菜篮子”工程当成头号民生工程,把建设“菜篮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平抑物价,丰富百姓菜篮子,尖扎县以“拖不得、等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利用一年多时间,大投入,快发展,使地处藏区的城乡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吃上了质优价廉的自产菜。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