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强震,同事、新华社驻加德满都首席记者周盛平发来哽咽的叙述:“我现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全毁了……”
这不禁让人动容。那里曾经那么美,让“外人”都报以深情。
世遗巴德冈的昌古纳拉扬寺的尼泊尔孩童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作为“加德满都谷地”的一部分,远可溯自公元5世纪,主要成于16至19世纪,197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介绍称:“特有的层叠塔庙主要由火砖、灰泥和木料建成,屋顶陶瓦,间有镀金铜饰;窗户、门廊和梁柱极富雕琢。佛教和印度教在尼泊尔共荣远超千年,其携带的艺术和建筑文明在这里交融激荡。”
世遗: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广场上,几十座寺庙和宫殿矗立在约五米高的红色砖台上,乌木黑瓦,檐边飘坠红幡。庄严华贵,但尼泊尔的世界文化遗产一直以“亲民”著称:不须门票,更不需要任何理由,她就在创造她、拥有她的尼泊尔人居所之间。虔诚的人们随时可以登上石阶,拜谒神灵,而后出来坐在高台上洒一把米,引来成群的鸦雀。祈求与施舍都在这里完成……闲坐着,又有邻里上来,女人聊会儿家常,男人抽袋土烟,就又走下去,隐没在来来往往的人潮和推着木板车的小贩的叫卖声里。
世遗: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如果在晨光下到过这里。早起的女人们头顶水罐、手拎刚买的青菜、土豆匆匆走过,她们得赶紧回家给家人准备奶茶、早餐;老人也起得早,就坐在低矮的木屋门槛上,看看晨曦中的广场,望望库玛丽住的院子,那里住着护佑这个城市的、世界上唯一的活女神,然后就等着阳光晒暖或等着雨季天亮就歇的雨停下来。
世遗:巴德冈杜巴广场
如果在日间到过这里,这是个宽容的地方。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尼泊尔成为世界旅游热点,杜巴广场就欢迎来自各地的人,尼泊尔人把游客当作赐福的人,固然旅游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但也足显他们的友善、热情;这里的宗教内容繁杂,如果有游客指指点点,尼泊尔人定会上前释疑,而不是先责其不敬,如果想合影,那么无论老幼都会配合一个个灿烂的笑容。假如赶上雨季,坐到广场边的咖啡馆高处,看阵阵烟雨冲洗广场悠远的历史和来来往往的现世,也定能见到一些慢行的尼泊尔人不以为意——他们对自然的翻覆也是顺受的。
世遗:巴德冈杜巴广场边的街市
如果在夜里也曾于此穿行漫步,这是个让人安心的地方。那时候(2006年到2009年)内战刚停,国王去留难定,大概是尼泊尔最无序的时候,但这里没有一丝不安。按说在这个至今仍然困苦的国度,愤懑和愁绪应无处不在,但尼泊尔不,杜巴广场没有——笔者在尼泊尔三年,从未见过人在街上争吵谩骂。不过,那时总是停电,蜡烛、汽灯、火堆总是忽明忽暗。夜光和月光下黝黑的宇殿换在别处必不是谈情之所,但笃信的尼泊尔恋人就会成排坐在阶台上,因为身边的人和庙里的神灵都是他们未来的寄托;中年的丈夫和妻子们则走出家门,或逛走神殿下熙攘的夜市,或和左右闲话家长里短;老人们会凑在油灯旁,敲打弹奏古老悠扬的曲子,身子骨好的还会长歌当舞;还有孩子们,他们嬉笑追逐,他们会出现在广场的任何角落……
世遗:巴德冈杜巴广场边民居
记忆力的杜巴广场,亲切而温暖。然而,4月25日那一阵剧烈的震撼过后,一切都变了模样,加德满都和帕坦的杜巴广场瓦砾成堆,加德满都谷地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巴德冈(也称“巴克塔普尔”)杜巴广场、博达塔、昌古纳拉扬寺和斯瓦扬布寺等也受到损毁……
世遗:加德满都博达塔
“我在远方祈祷,保佑那些贫穷而善良的人们,保佑文明古国,”曾任加德满都分社的新华社驻美国芝加哥记者何险峰在社交网络上留言道。他没有浩叹那一片废墟和瓦砾。
世遗:帕坦杜巴广场的精美木雕
是的,那里曾经那么美,那些美来自那里的人们,乃至那里的人们就是美的一部分。杜巴广场倒了,我们在远方或许无法多做什么,但我们祝愿也相信那里的人们。
世遗:巴德冈杜巴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