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的一个清晨,祁连山东段的林区深处布满晶莹剔透的白霜,繁茂的枝叶在呼啸的冷风中沙沙作响。年轻的护林员马道智像往常一样匆匆出门,挂在肩上的斜挎包里除装有必备的巡山设备外,还有一天的干粮和饮水。
“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森林植被病虫害和火灾隐患……各种情况都要仔细观察。”从事护林工作仅5年的马道智,不仅已有高海拔地区常见的黝黑肤色,亦积累下较为丰富的巡山经验。
马道智所守护的这片祁连山林区,位于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规模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40%,是下游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
马道智告诉中新社记者,虽然守护林区面临着种种考验和煎熬,但这几年有“大片裸露的山坡绿了起来”,以前常见的盗伐现象也越来越少,眼前的一切令人欣喜。
地处甘肃、青海交界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不仅为河西走廊逾70万公顷良田和48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并维系着当地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被誉为走廊“生命线”和“母亲山”。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在近年不断告急。据中科院寒旱所研究表明,近百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加剧,加上持续干旱,降水偏少,祁连山出现了冰川退缩。过去几十年间,祁连山最低雪线已上升了200至800米,且目前升高态势仍未停歇。
研究预测,照此发展下去,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维持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此将引发草原日益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诸多问题。
1988年,中国官方在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林区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管护、保护区基本建设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至2013年,祁连山生态补偿被列入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之一。
事实上,祁连山的生态“补偿”不仅来自官方持续推行的诸多举措,亦有林区民众的配合守护。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盖房子、烧火、取暖都要用木材,山上的树长起来一茬就会被砍掉一茬。”55岁的村民常治帮对几十年前的林区“乱象”记忆犹新,那时老百姓生活很困难,甚至有团伙性的盗伐,“时间一长,要么降水减少,要么一下雨就是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几年周边的林子都起来了,雨水一多,庄稼好过,日子富裕的人们也都选择烧煤。”在常治帮看来,祁连山林区近十多年来严格的守护管理效果明显,用眼睛就能看得到。“给大自然一个自我恢复的空间和过程,这是最好的补偿。”他说。
从事祁连山林业保护十多年的天祝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英成表示,通过当地近年持续大力的治理和保护,祁连山东段生态明显好转。“已经消失在视野里很多年的如棕熊之类的珍贵动物,这几年在林区里频频现身,成群的马鹿、岩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在林区里面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