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历史民俗,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是以祖灵崇拜和图腾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存在,对祖灵和图腾的崇拜充满着神秘气氛。而阿坝、西藏一带的面具也正是以这两方面为主题——人祖和神力。
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是藏面具的3种主要形式
面具在藏语里叫vbag(巴),意为用泥等制作的面具。另外,它还有活鬼神之意,像vcagmo(女活鬼)等,可见藏族的面具艺术与作用于宗教的神鬼雕塑密切相关。随着宗教的不断渗入,藏面具发展到包括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3种主要形式
跳神面具 (资料图片)
跳神面具是伴随着跳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每逢宗教节日都要举行这种仪式,以降服鬼怪,驱邪镇魔。它注重虚幻的宗教精神,表现一种庄严的气氛。凭借面具的形象及人的表演而加深其宗教影响,从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作用于社会。跳神者所戴面具有鬼怪、仙人、法王、各种保护神、动物图腾等。跳神面具为立体雕塑面具,也有少量平面布面具,品种有皮、木、铜、泥、布等各类。皮面具多为早期面具,如《藏汉史集》中提到的“犀牛面具”;金属面具多用薄铜皮制成。
藏戏面具 (资料图片)
藏戏面具分为立体和平面两种形式。它在藏面具中最富有艺术情趣。公元14世纪,唐东波倡导藏戏,他根据自己的脸谱塑造了“温巴(猎人)面具”。藏戏面具早期为蓝、白两种,用山羊皮制成。后期有些改用纸或布板等制成。面具根据藏戏情节,要求有国王、仙人、妖女和王妃等。
悬挂面具 (资料图片)
悬挂面具多用泥、皮革、纸浆等,置于寺庙殿墙、梁上让人们供奉膜拜。面具面谱有护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还有“赞”(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级的“坷儿”属“随奴”范畴。最接近现实又表现现实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称作介波(鬼王)、赞(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这类面具充分显示了藏族宗教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
藏面具与藏族的宗教文化关系密切
藏面具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一种社会存在,我们要客观地把握和认识它,分析它的社会功利性和艺术性,从藏面具内涵看,它与藏族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跳神面具表现的是各种护法神、鬼怪等。它们将人和神连为一体,为宗教的仪轨服务,从而传达宗教的种种神秘观念。悬挂面具也具有这种社会特征,它们代表着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或是灵魂魔鬼,或是佛教仇敌,或是被降服的女魔等等。供奉这些面具,意在向人们明示佛的伟大,让人从中感受善和恶的意义。同样,藏戏面具在表现戏剧故事情节中也会对佛教进行解释。
对面具的审美把握是件较难的事。应该看到,由于藏族原始文化所具有的神秘性,使面具这种源自苯教文化、后又融合外来佛教文化的艺术,具有一种狞厉、神秘的美学特征,蕴涵震撼人心的精神力度。
藏面具艺术的审美特征,是通过面具的象征符号来体现的:比如说明跳神者身份的面具“法王”,是一个顶骷髅、三眼的“牛头”;地方神“错勒”的特征是眉间有蝎子等图腾,“怒神”的特征是三目圆睁,眉似火焰,巨齿獠牙……悬挂面具的符号象征,仍然多具鬼神冤魂的特点,尤其是“帕姆”面具,多是双目圆瞪,眼下吊,獠牙外露,披头散发,表情狰狞而丑陋,色粉晦者。而藏戏面具中部分罗刹女的面具也具有上述特点,由于她心灵丑恶,其面具也是“巨齿獠牙、双眼滴血、狰狞恐怖”。
藏面具的美学意义
藏面具注重展示面容的丑与恶,它在美学上又富有什么意义呢?
面具这种具有藏传佛教美术价值的艺术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内涵,它是美的反叛和异化。它的严厉、可怕和怪诞,可以用学者刘东提的丑学内涵来界定:藏面具的形态总体上是“丑学意义上的美”,它从感觉到心灵给人一种沉重、扭曲、抑郁的压抑感,这是一种幽暗之美。正是由于藏族面具艺术的内涵,奠定了面具艺术在美学上的独特意义。也许,这正是藏面具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面具艺术的民族审美特征的多元性,应该看到,每个面具都有自己的多层次审美导向,这样认识就会更全面、更客观了。
我们知道,藏族的悬挂面具作为佛教的保护神而存在于寺院,所以它的产生与佛教的兴起、寺院的建立密切相关。以日赞(山妖)、骷髅、帕姆(女鬼)、贴龙(独脚鬼)这些土生土长的低层鬼卒,也理直气壮一一进入佛教的护法行列。宗教在现今已知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在有些民族尚属原始宗教,其特点是多神、无教义、无创始人。比如,藏族的“苯教”属原始宗教,由于久远的笨教信仰在吐蕃先民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因而佛教和笨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并驾齐驱的局面。结果两种文化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尽管最后佛教成为西藏的主流宗教,也因其对苯教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特色独具的藏传佛教。
由于藏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古老的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使藏民与牛、马、犬、羊、鹏、鸟等一切飞禽走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熟悉的生命一旦被罩上神秘的色彩,就成为吐蕃先民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而最早进入藏族文明史。苯教的最大护法神是九头鸟,意为最优秀的母亲。而带巫文化色彩的鸟卜、乌鸦卜、喜鹊卜等,至今还在一些地区沿用。藏传佛教的本尊护法神以及一些世俗之神,常是各类动物和人身的结合体……这些简单的例子,都体现了吐蕃人对动物所怀有的神圣心理,并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将这些飞禽走兽带入一个神奇的王国,带入了包括面具艺术在内的藏族各个文化领域。
藏族的面具充满力度、戏剧性以及强烈的情感,它们创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藏面具将藏人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在藏族人民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藏面具是人们希望创造出能施展巫术效用的物体,而不是写实地再现自然中的物体,尽管这种被创作出的物体可能脱胎于自然。
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而又幽暗的神仙鬼怪的彼岸世界进入人的世界。人被压抑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彻底渲泄,人类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直接的表现。面具作为藏族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通过宗教形式表现出这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为了民族文化的存在,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摹仿,而是使民族文化更具有个性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