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7-30

“穷山沟”种出幸福村


夏日浓荫,道路两旁的莴笋挥洒着绿意,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村入户,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格外干净整洁……27日,笔者来到红原县刷经寺镇北街村,听村民讲述他们的故事。


红原县刷经寺镇菜农首批莴笋丰收

合作社引领幸福生活

 “来,帮我看看微信,我娃儿又在说些啥子哦?”笔者刚走进地里,就被正在忙碌的文明清拉着帮忙,他有些尴尬地说,“手机我很喜欢,但有些功能不太会用,经常搞不清楚。”

 今年61岁的文明清腿部有些残疾,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没有能干重活的劳动力,但他家的日子却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我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到农忙时节,合作社里其他人都会轮流来帮忙,比我靠自己干要轻松不少。去年,我家的莴笋也卖了4万多元。”谈起自己的收入,文明清的脸上眉飞色舞。

80年代中期以前,刷经寺镇群众的收入完全依赖于油菜种植,可是随着油菜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往日成片盛开的油菜花不见踪影,常住人口仅有1000人左右,成为了有名的“穷山沟”。北街村更是大量人口外迁,土地荒芜、房屋破败,村里只能看到老年和儿童的影子。

如今,沿着刷经寺镇平坦宽阔的道路,一排排已经完工的定居房,还有群众脸上的笑容,告诉人们刷经寺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


7月27日,红原县刷经寺镇一名菜农正在给莴笋施肥


刷经寺镇的变化始于2009年。当时,针对油菜种植效益低、且易受灾等情况,刷经寺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全镇推广莴笋种植。

在莴笋种植的推动下,北街村的变化很大,汉藏结合的新房、宽阔平整的活动广场、新型的太阳能路灯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外迁的人口纷纷回归,一片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也再一次焕发生机,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幸福村。

村支书文明智说:“为了带动大家共同富裕,降低种植风险,全村67户群众采取以劳动力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组建起蔬菜种植合作社,对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分配。”

在种植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北街村很大扶持。县里派出相关人员驻村蹲点,就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分配方式、日常管理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县有关部门还对北街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多方合力共同为合作组织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北街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筋骨”日益强健,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7月27日,红原县刷经寺镇一名莴笋种植户正在我莴笋施肥


和文明清一样,北街村的唐文穆老人也有讲不完的喜事。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现在居然拥有一套漂亮的定居房,有水有电,家里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厨房里用的是液化气,干净、整洁。客厅的窗台上,几盆海棠花开得正艳,成为唐文穆一家幸福生活的写照。

唐文穆说,他的房子来自2009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计划,老人修建新居花费了10多万元,政府补助2万多元,贷款6万多元。“我们的房子既结实又漂亮,并不比城里人的住房差,门前的娱乐广场逢年过节搞聚会、跳锅庄,村里的篮球场、村民健身设施更是年轻人最喜欢光顾的地儿。”唐文穆开心地告诉我们。

“去年,我家修建新居的贷款已经全部还完了。”唐文穆的儿子唐茂说到,“高中毕业后,因为在家里种地没什么收入,我就一直在内地打工,在餐馆做过服务员,也学过摩托车修理,但是情况一直不好,定居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回到刷经寺,和家里人一起种植莴笋。去年,我建起了个蔬菜大棚种植莴笋。”这些莴笋是3月开种,6月收获,每年可以种植两季,每亩收入能达到6万元左右。 

和唐文穆一样,如今的北街村,家家住进了定居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红原县刷经寺镇菜农收莴笋

与北街村一样,刷经寺镇全镇也在大踏步向前迈进。

刷经寺镇党委书记向朝刚心里有两本账:一个是全镇发展的各类数据。“全镇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村村实现通路、广播电视全覆盖;90%以上的群众有手机……”


7月27日,红原县红原县刷经寺镇莴笋长势良好


除了这些,更让向朝刚高兴的是另一本账: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百分之百,各村志愿服务者、大学生越来越多。整洁的道路,互帮互助的氛围,处处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穷山沟”到幸福村的蜕变跃然纸上。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