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建筑>>宗教建筑

发布时间:08-12

略谈西藏宫堡


   

   西藏先民从原始的石器时代到阶级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大约两千年前,在山南雅隆部落推举产生了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据藏文史籍载称,西藏的第一座王宫雍布拉康就是在聂赤赞普时期建造的。雍布拉康位于山南乃东县境内,修建在一座小山头上。传说此山形似汕鹿,宫殿正修在鹿的腿上,因名雍布拉岗。后来由于社会沦桑,王宫他移,佛法盛行,人们逐渐将其佛化,改为神殿,称为雍布拉康。其建筑是一座三层的建筑物,下面两层已改作佛殿,上面一层是回廊,后面突起多层碉楼。虽经多次维修重建,但仍保持原来的形制和结构,部分古墙为天然片面砌成,楼层用木柱木梁做骨架,上面再铺树枝,以阿嘎土捶打成平顶屋面。雍布拉康修建在雅隆河谷东岸的小山嘴上,背靠大山、前临河谷平川,形势险要,易于防守。站在宫顶可以远眺群山,俯视雅隆河谷,不难设想,当年统治者把王宫修建在这样的山头,对于控制河谷平川,防止敌人的进犯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且对西藏后来宫堡建筑的选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西藏宫堡建筑的一大特色。

   吐蕃早期尽管产生了阶级,也有了王.修建了第一座宫殿。但是,他们仍处在部落阶段,生产力还很低下,文化还不发达。生产以牧业为主,由于时常迁徙,政治、文化中心也不固定,甚至赞普常以“牙帐”代替行宫,到处居住。到了第八代赞普布代贡杰以后,才“烧木为炭,炼皮 制胶。”并以炭熔冶铁、铜、银三种矿石,提取银、铜、铁三种金属。“钻木为孔作扼犁,合二牛扼开荒,导汇湖水入沟渠,灌溉农田作种植。”生产才逐步发展起来.到公元七世纪,雅隆部落崛起,逐步统一西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朝,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加强了同邻近地区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宫堡建筑也蓬勃发展起来,其规模也越来越雄伟壮丽。
    布德贡杰时期位于雅隆,建青瓦达孜宫,遗址在今琼结县城的小山咀上。宫早已被毁,后来人们又在其遗址上修建起宏伟的琼结宗府,宫堡高耸,亦是地方权势的象征。
    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王朝定都拉萨以后,便大兴土木,营建王宫。拉萨北郊帕蚌卡宫和拉萨平川中心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就是当时修建的著名宫殿。
    帕蚌卡修建在拉萨北郊半山坳的巨石上,据《西藏王统记》载称:“吉学梁正地方名帕蚌卡的磐石上,用红铁水灌凝大砖、而建筑起九层高的碉堡,四面都用铁链雍布拉康修建在雅隆河谷东岸的小山嘴上,背靠大山、前临河谷平川,形势险要,易于防守。站在宫顶可以远眺群山,俯视雅隆河谷,不难设想,当年统治者把王宫修建在这样的山头,对于控制河谷平川,防止敌人的进犯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且对西藏后来宫堡建筑的选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西藏宫堡建筑的一大特色。
    布达拉宫修建在拉萨平原中央突起的红山之上,当年沿山修建了九百九十九间宫室,连同山项红楼共一千间,其规模是空前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四周建有数十里的围墙城垣,城墙高达三十报筑。“飞檐女墙,走廊栏杆,以宝严饰,铃声震动,声音明亮,建造辉煌壮丽。论其精美,则等同于大自在天之胜妙官殿;论其威严,则等同罗刹城邑楞伽布山;论其坚固,设其强邻寇境,仅以五人则可守护(见《西藏王统记》刘立千汉译本58页)。在宫城之南,专为尼妃建有高九层的吉祥无量宫.“宽敞雄伟,建造布局,极尽精美之能事”。
   之后,吐蕃王朝的历代赞普还陆续修建了不少宫殿,诸如赤孜蚌都、钦普宫、庞塘宫、丹噶宫、扎玛宫、辗噶尔宫等.都是吐蕃王朝一些较有名的宫殿建筑。集吐蕃时期宫殿建筑之大成的要算伍香多宫。公元九世纪初.赞普赤热巴巾在拉萨河南岸伍香多地方修建柏麦扎西格培王宫。这座九层高的宫殿建筑略呈宝塔形。据载下三层是用石料砌筑,中三层则用火砖垒砌、上三层乃用木材建造。其“大殿金盖之宝顶,高与山齐”。严饰金龙玉龙,为风鼓动,如伞盖旋转,为防巨风,顶盖四周系以铁链。下连于四方石狮之上。由于赤热巴巾崇奉佛法,并把藏传佛教前宏期推上了顶峰。所以,当伍香多王宫落成以后,“上三层供奉赞普本尊神像,中三层内居诸受供僧伽,下三层内王与诸臣缭居焉。”赤热巴巾把王宫与寺庙融为一体,这是他集王权和神权于一身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他也被后人尊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之一。
   公元十三世纪,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确立之后,西藏的建筑也反映了这一事实。元朝皇室扶持萨迦教派首领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之后所修建的萨边南寺,既有城堡式的总体布局,又具佛教寺院的内涵。萨迦南寺的平面略呈方形,总面积14600平方米,四周修有高大的围墙,全是用当地灰白土板筑而成。墙外修有低矮的土城—羊马城。羊马城外还有石砌的壕堑一道,墙上修有四个角楼,顶端的女儿墙开有垛口。大门修得很坚固,城门上有高大的敌楼,门洞内有闸门,门道狭窄成丁字形。在城门孔道的顶端开有坠洞数处,以便从中投下灰石等物。这些都是当时内地城堡建筑在萨边南寺 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然而萨迦南寺的内部装修,壁画内容、殿堂布局、陈设供品等,都是按照宗教意识设计布置的。
   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然而历史造就的文化往往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西藏历史上的许多宫堡建筑多在千余年的社会沦丧中被毁无存。公元七世纪修建的布达拉宫毁于雷击和兵资,现存的布达拉宫是公元十七世纪中叶重建。1642年,青海蒙古首领固始汗扶持五世达赖喇嘛建立起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以后,1645年开始重新营建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白宫建成之后,五世达赖喇嘛即从哲蚌寺移住布达拉宫,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亦移至布达拉宫内。布达拉宫遂成为西藏政教合一、宫殿与寺庙相结合的建筑群落。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在白宫的西侧又陆续增建了保存历代高僧遗骸的八座灵塔及其灵塔殿,由于墙外粉刷红色,是为红宫。布达拉宫逐渐发展成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的整体设计与建筑造型结合得相当巧妙.宫殿依山势修建,群楼重叠,高低错落,起伏有致。殿宇磋峨,金顶辉煌,气势宏伟,举世瞩目。是西藏宫堡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宫中大小殿堂,门厅回廊,到处满绘壁画。壁画内容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佛教经典、宗教神话、建筑图像、民俗风情等等。宫内还藏有大量的唐卡、佛像、法器、经书、金银玉器、玺印封诺等文物,历史艺术价值极高,堪称西藏的艺术宝库。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拔出巨款,经过大规模的全面维修之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成为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和财富。
   公元十八世纪以后,西藏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同外界政治、经济联系的增多,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十三世纪西藏正式归入祖国版图,特别是明、清对西藏管理的加强,人们更多的接触和吸取中原文化。因此西藏的宫殿建筑便由较单调的宫堡形式向园林化的建筑法式转化。这个时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就是很有名的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始建于公元十八世纪中叶.格桑嘉措晚年多病,选择这里的一处泉水沐浴治疗。于是先修建了一座小殿——乌尧颇章,面积很小,供达赖在这里休息打坐。1755年,才在乌尧颇章旁修建了格桑颇章,其中有庭院、大小经堂、习经室、卧室等。夏季格桑嘉措就由布达拉宫移住这里, 所以罗布林卡又俗称“夏宫”。随后又在宫后开辟了院落,种植草木,点缀小型景点,形成了一个恬静幽美的园林。
   八世强白嘉措(1758-1804)在七纪格桑嘉措沐浴的泉水处辟一方池,在池中建湖心宫和龙王宫,并在池周砌上护岸,树立石栏,形成以水面为主景的小园。
   二十世纪初,十三世土登嘉措(1876-1933)又在西北部地区种树植草,修筑墙垣,修建了金色颇章及其附近的格桑德吉、其美曲吉等几座小型建筑。金色颇章的殿外院中遍植树木,林间有石铺小道,环境深遂幽静。
   罗布林卡最后修建的宫殿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丹增嘉措构筑的达旦明久颇章,位于水池凉亭宫的北边,虽是现代建筑,室内装修和陈设也是一派现代气息,但它却完全保留了藏式建筑的作法和风格。在罗布林卡东边有一座威镇三界阁,是看戏的地方.阁前有石铺的平地,就是演藏戏歌舞的舞台。过去每逢雪顿节,各地区的藏戏团齐集于此,举行汇演,官员便在楼上观看表演。在罗布林卡东北角还有一座佛殿,名为夏堆拉康,那是近代专为班禅额尔德尼来拉萨时暂住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下层是经堂和佛殿,上层是住处。
   罗布林卡占地3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各种建筑门类齐全,每个建筑单位又各成体系,形成园中有园。罗布林卡经过二百多年的建设和经营才形成今天的规模。虽然不是一个时期统一设计修建,然其布局合理,景色协调,是一座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大型宫殿和园林融为一体的建筑群落,它同内地园林相比,独具风格,在西藏地区更是独一无二的。把西藏宫殿建筑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象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拉萨西郊的平地上,因此称为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国务院于1988年将罗布林卡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加以保护。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