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艺术>>手工艺

发布时间:09-15

藏族古印章的雕刻艺术

  

  

   藏族古印章起源于何时,于史无证。不过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一整套官僚制度,法律等各种典章制度也很完备。吐蕃在统一西藏高原后,管理占领地区的广大属部,调兵遣将,发号施令,都需要印信作为凭证。公元 752 年,吐蕃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并“赐为兄弟之国”。命南诏王阁罗风为赞普钟,号曰“东帝”赐以金印。吐蕃在统治南诏期间,还陆续赐有不少印章。公元 778 年,阁罗凤死,其孙异牟寻嗣位。唐贞元十年(785年),异牟寻归顺唐朝时,一次就献出“吐蕃印八纽”。由此可见,西藏使用印章的历史十分悠久。

  古时的官、私文书和书信往来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这些简牍书信 ,在传递过程中需要保密就得封缄起来。封缄的方式是把简牍用绳子穿连起来,卷好,在外面加上一枚挖了方槽的木块(即封泥匣),再用绳子把它和简牍一起绑好,用一团软泥捺在方槽里的绳子上,然后用印章在泥上按捺出印文,以防私拆。但时间一长,封泥印的封泥往往自动干裂,甚至脱落,难以起到保密作用。所以封泥印发展到后来就变成火漆印。直到近代,西藏许多地方仍然使用火漆印封门封信。
  吐蕃时期古印的使用,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得到了证实。据英国人斯坦因著《路经楼兰》载:“在许多文纸、文书上发现盖着红色的官印(由此可见,红色印记的使用也可追朔到吐蕃时期) …… ”另外,还在新疆出土的藏文木牍 368 和 369 号上也有“命令上盖有印章”的记载。
  纵观藏族古印章艺术,无论是雕刻内容到具体的工艺制作,从写实到写意,从可见的形象思维到意味的表达形式都反映了藏民族深沉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印章的图文及图腾,圆中有方、曲中有直、封闭重于连续、圆点弧形胜于直角方块,这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讲的“圆通”、“圆觉”的哲理思维。但又让人感到稳重、简洁,柔韧而刚健 ,表现出一种神秘的魅力,一种和谐的美。
  藏族古印章艺术同样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 ,这些寓意丰富的雕刻艺术,多是在方寸之内,甚至是在一至二厘米的方圆之上展现。匠师们以惊人的艺术手段,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许多灵瑞之物,如 :龙、凤、狮子、朱雀、鹿、象、虎、豹、蛇、牛、龟、鹤、鸟、蝎子、大鹏鸟等。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古代藏族匠师不但驾轻就熟地刻划着他们耳闻目睹的生灵,而且还准确地雕刻出在当时罕见的奇禽异兽及抽象的图腾,如犀牛、孔雀、鳞鱼、摩竭鱼和驼鸟等,可见当时匠师们的写实手段之高明。另外,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把外来之物化为我有的宏伟气魄,在印章雕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早在元代以前的藏族印章及民俗用品中,就雕刻有汉族的吉祥图纹“寿”、“喜”等字样以及动、植物图形。
  藏族古印章在印纽的造型和工艺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所刻划的物形文字粗犷、浑厚,其内容以藏传佛教和苯教有关的图形、文字为主,还有一些集合了民间习俗的几何图案与纹饰的精华。这足以说明藏族匠师们深入生活、观察细微,使其雕刻题材广泛充实,手法自由活泼,趋向写实但不失装饰趣味,生活气息浓郁。
  藏族古印章中以铁印居多。铁印在我国整个印章史上却比较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印章质地都比较高。譬如:金印、铜印、玉印、玻璃印、陶瓷印、水晶印、犀角印、竹印、木印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元朝。其间没有多大变化,而到了近代大多又盛行石印章。铁印还受到气候、空气变化的影响,不便于玩赏、佩带和使用 ,而在藏族地区铁印章却很流行,以至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大活佛、摄政以及各朝各代所敕之印都有铁印章,特别是政府机构、寺庙、活佛、贵族等公、私用印大多为铁印。因为,旧时铁器在西藏被视为是“护摩宝器”。
  藏族古印章的形制在元代及明代,无论中央敕封的印章、寺庙的印章、还是喇嘛与贵族的印章,其形状基本为璃纽、驼纽、龙纽、狮纽、法轮纽、宝珠纽、如意纽、直纽等。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藏族印章的纽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中央政府敕印、寺庙用印以及喇嘛与贵族的用印多为如意宝冠和宝珠纽,但也有部分呈上下方印,上下圆印、瓦纽印、直纽铁印、木纽铁印、寿星纽印、莲枝纽印、狮纽印等。

  藏族古印章艺术与内地印章艺术相比较,藏族古印章的质地、工艺都为汉印章少有 ,其装饰具有独特风格,精工细作,将印章签出的点、线、面 ( 指金银错工艺 ) 与金银互错表面的光泽相映增辉,形成自然生动、绚丽华美的装饰效果。在印章的表层大多浮雕着龙、狮、孔雀、覆形莲花座等,其雕刻艺术自成一家,刀法细腻 ,其执刀腕指轻如画笔,重如铁笔,风格自然浑厚。另外“金银错”工艺是指内地封建社会前期青铜工艺常采用的装饰技法,它主要是在青铜器表面凿刻成图案、浅槽,然后将金银丝截作点、线压进槽内捶轧错平。可是这种早期工艺用于藏印上,却是空前的。此外藏印上的鎏金工艺和在制好印后,在印内的空腔装藏有加持力的药丸、经书、咒字、舍利骨等物,也是汉印章中极其少见的。

 印章在藏语中被称作“唐喀”。据考证“唐喀”一词起源于突厥语,经过蒙古语借用而后转入藏语。其实,印章的藏语名称也很多,宫印总的名称叫“唐喀”敬语叫“噶唐”;团体公章叫“吉唐”;一般的印章称“达唐”、“色唐”,口语叫“帖子”等。
  西藏钤盖印章所用的印色也很有讲究。印色分红黑两种,一般说上级对下级和寺院僧人准用红色印泥,而下级对上级和俗官多用黑色印泥。如果官员和百姓同时钤盖印章,那么地方首领可用红色,而平民百姓则用黑色。按西藏习惯,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以下,凡是属于僧侣阶层,公、私用印可加盖红色印泥或封盖红色火漆封印。凡俗人及政府机构都加盖黑色印泥或封盖黑色火漆封印。据史料载:唐吐蕃时期,文书上就加盖有红色印章,在原萨迦地方政权时期的文书及信件上也加盖有红、黑色印章。
  藏族古印章的印绶大多采用皮、毛、丝等材料,如鹿皮、牛皮、豹皮等动物的皮,或羊毛、牛毛,绛色、黄色、紫色、红色等彩色丝带也常见。
  藏族古印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宗教法事上所用的具有加持力的印章,舍利印章及巫师护法神的印章,高僧大活佛使用的曼陀罗印章,无一不寄寓了神秘的力量,为人们尊崇和膜拜。
  在旧时,藏族使用印章极为普遍,分为库印、房产印、庄园印、寺庙印、封禁印、密封印、保密关防印、肖形印、团体印、标记符号印、改错印、马牌印 ( 支差劳役印 ) 、馍馍印 ( 烧制食品盖的印 ) 、飞马印 ( 驿传印 ) 、飞鸟印 ( 驿传印 ) 、飞狗印 ( 驿传印 ) 、接缝印、头角印、手镯印 ( 清代西藏地方普通军士所戴手上的印章 ) 、羊耳烙印、牛角烙印、增税印、减税印、内宫印、外宫印、摄政印、花押印、传盖印 (旧时借债人立据,借债以家长父辈为首,传递一圈家庭的印章后,再盖于借据上,以此表示传递过印章的人都同意借据 ,意味将来有义务偿还债务 ) 、占卡印、命令印、人名印、吉语印、手印等等。在藏地,至尊的大喇嘛和显赫的家族所分类的用印,少则几颗,多则几十颗,尤其是常用主要的几颗印章都随身佩戴,随人而行。买卖契约、借债还债、签定合同、红白喜事,甚至记数都用印章。仓库用印就更加普遍。据《清高宗实录》载“达赖喇嘛仓库,向系仓诸巴专管,公事动用,噶隆等廪明达赖喇嘛代理,启闭俱以达赖喇嘛印封为凭”。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的仓库一向管理很严,一般的仓库都有专用的仓房章,由专人管理。重要的仓库由三人共同管,门上也有几把锁,各管各的钥匙和印章,缺一人就不能开门,并且门上封条以盖印为准。西藏地方政府下达的正式文告,往往盖有几枚印章,一般是在大印的下方再盖主事人的印章。有一类印章加盖于伏藏、佛像、物品开光,以及佛经、唐卡、经书、咒书、药丸、官契等重要物件上;还有一类在藏语中被称为“数殿”的印章,意译为“计数脸印”,旧时农奴为农奴主无偿劳动时,被监工盖在脸上以表示来回次数的印记;还有一种印章藏语称“杰帖”,意为“舌面印”,藏族习俗,在婴儿出生时,以藏红花来填充一种刻有阴文的图章上,加盖于婴儿舌面。笔者还收藏了几枚喇嘛诊治病人所用的印章,上面刻有相关医学等方面的咒语,据说经喇嘛发功和念咒语后,将之盖于病痛处即可除去或减轻疼痛。
  藏族古印章的收藏,首先在于它的艺术与历史价值。一枚值得收藏的印章必须具备印材、印纽与篆刻“三美合一”的特点。印章作为信物,不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特征。笔者收藏各个时期的古印章以及对唐、宋、元、明、清朝至民国的西藏印章的研究,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典章制度,也更深入的了解了西藏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发展过程。
  笔者收藏的藏族古印章质地有: 金印、银印、玉印、景泰蓝印、金红石印、水晶印、铜印 ( 紫铜、黄铜、白铜、青铜)、铁印 ( 生铁、熟铁、合金铁 ) 、木印 ( 金星紫檀木、紫檀木、白檀木、红檀木、黑檀木、檀香木、黄杨木、白杨木等 ) 、角质印(犀牛角、鹿角、羊角、象牙 、牛角、兽骨)天降石印 ( 妥枷印 ) 等。
  印章的文字种类有:古藏文、象雄文、西夏文、藏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汉文、梵文、尼泊尔文、回文、满文、英文等。
  印章雕刻的图形有:八瑞相、七政宝、祥麟法轮、六种长寿、五妙欲、和气四瑞、如意头、天冠、凸凹佛星、太极图、金刚、喷焰末尼、金刚桥、卐字纹、寿字纹、长城纹、回纹、日月纹、祥云纹、兽面拐子纹、花草拐子纹、华盖纹、幢纹等。
  印章的纽形有:宝珠纽、如意纽、通人冠纽、如意宝冠纽、方纽、圆纽、瓦纽、直纽、狮纽、蛙纽、塔纽、鸟纽、桥纽、莲花纽、莲花缠枝纽、岩猴纽、牛纽、马纽、马头纽、虎纽、柱纽等。
  藏族古印章的形制古朴、雄奇,富有变化莫测的艺术效果。除了古代匠师的卓越技巧外,还有一部分是“造化”之功。因为有些古印章经历了上千年使用和变迁,变得敛尽锋芒恰到好处,展现出醇厚朴拙、雍容静穆、气象万千的效果,神妙之处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传承的古印章巧夺天工,是永供后世印人心追手捧的典范。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