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宗教文化>>宗教建筑

发布时间:10-09

尼泊尔建筑对西藏宗教建筑的影响


    在西藏出现最早的佛教建筑之前,古代尼泊尔就已经有了非常伟大的建筑成就。唐代出使过南亚的官员李义表和王玄策,在去印度途中路过尼泊尔时,参观了著名的斯瓦扬布佛塔(Swayam bhu),并向佛像敬献了哈达。王玄策在他的记述中赞叹“凯拉什库特”7层高的大厦,说这个大厦可以容纳万人。这便是尼泊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样式——加德满都谷地塔式建筑。

    塔式建筑是一种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多层建筑,广泛应用于宫殿和神庙。建筑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上层覆四坡多重大屋顶。屋顶的四个角和中间的顶檐与下面墙体用扁柱头相连。尼泊尔建筑注重用木材装饰门廊、窗户和墙面,可以说是建筑木雕的典范;大型建筑的屋顶和部分墙面还用镏金铜板装饰,显得金碧辉煌。尼泊尔建筑艺术对西藏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寺院布局方面

    赤尊公主进藏时,随公主入藏的有不少泥塑和雕刻匠人以及建筑工人。大昭寺的四方厌胜殿、采日慧灯殿等都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西藏王统记》中对此有这样的记载:“……王乃变化为一百零八化身,守护庙门,于内变化土木一百零八人,亦执斧斤而作匠事……使殿堂成为无比庄严。……即将饶萨(拉萨)下殿全部修造完毕,……有此四喜神变殿堂之门,皆令向于西方尼婆罗地(尼泊尔)。所余上店,赤尊更自尼地召请来精工巧匠续为修建之。”考古学家亦认为,拉萨大昭寺中心佛殿平面布局最接近印度那烂陀寺,而其门框雕饰、柱式等形制与风格,又接近印度石窟寺阿旃陀。《贤者喜宴》中这样记载:“……赞普朝拜了大菩提寺以及那烂陀寺,并献了贡物,……塞囊向尼婆罗(尼泊尔)王请求援助,于是便将具有精通、明悉等多种功德之显达热格希达,即吐蕃称之为菩提萨达(寂护)迎到芒域。……(莲花生来藏)决定推行佛法,建造神殿……在逻些(大昭寺)所献之第一批木材建造了大门、牌楼以为装饰。”西藏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的修建,也与莲花生有关。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中记载了该寺的总体设计:“(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来到桑耶地区,修土地仪轨法。……并按照阿旃那延布尼寺的图样,设计出须弥、十二洲、日月双星,周围绕以铁围山以表庄严。”按照传统的说法,桑耶寺建筑风格上糅合了藏、汉、印建筑手法。主殿下层为藏式石砌,中层为汉式砖构,上层为印式木构。因为这一建筑可能是尼泊尔工匠所做,因此其金顶也被认为是尼泊尔风格。

    从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这些西藏最早的宗教建筑选址来看,它们都是以平地寺院为主,而后来西藏寺院多建在山坡上。上述这些寺院的平面布局经过了精心规划,保持一种明确的静态几何关系,以刻意追求宗教象征意义,是对外来宗教建筑文化的复制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尼泊尔高僧起到了传达和沟通的作用。

    (二)建筑工艺方面

    尼泊尔工匠不仅将印度佛教建筑复制到西藏,也将尼泊尔建筑艺术带到了西藏。在建筑工艺方面,尼泊尔建筑师对西藏宗教建筑,甚至中国宗教建筑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阿尼哥。据记载,阿尼哥于1243年生于加德满都谷地的帕坦,是释迦族的后裔,出身皇族。“帕坦”的意思是“艺术之都”。在公元纪年之前,帕坦已经是一个艺术、建筑、手工艺人才荟萃的城市。希瓦·德瓦(Shiva Deva)国王在公元7世纪时修建的奥姆库里·瓦尔纳大寺(Omkuli Varna Mahavihar),至今依然矗立在帕坦市中心。1260年,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在西藏建造佛塔,向尼方“发诏徵之”。尼泊尔国王搜罗工匠80人,17岁的阿尼哥自荐担当首领,在西藏萨迦地方督造佛塔,可能还修建了一所寺院。在佛塔竣工后,八思巴将其带到了元大都。后来,阿尼哥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其平生所成,凡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阿尼哥在内地建造的两座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和五台山白塔,一直存留到今天。除了像阿尼哥这样的著名建筑师外,还有很多无名匠人在西藏修建寺院和铸造佛像。

    在西藏,早就有汉地样式和印度样式的佛像塑造艺术之分。所谓的“汉地样式”,其实是直接取自印度的早期佛教艺术形式,而被称为“印度样式”的造像,则受尼泊尔造像艺术的影响更大。这与西藏境内的尼泊尔人所从事的职业有非常大关系。20世纪20年代,英国驻锡金政治官员查尔斯·贝尔在其《西藏志》中说,“在西藏的尼泊尔人侨居拉萨,都是集族而居,为数颇众,在孜唐、日喀则、江孜、拉孜以及工布各州,也有尼泊尔人之足迹。移居西藏的尼泊尔人多半为尼瓦尔人。他们以制作五金为业,为庙宇塑像。此外,他们还兼营银行,并善于经营各种商务。他们也信奉佛教,在拉萨的各大庙宇中,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足迹,在城里也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尼瓦尔人,是一个在尼泊尔以艺术和经商才能著称的古老民族,也是尼泊尔古代文明遗迹的主要创造者。今天矗立在加德满都谷地数以千计的古代建筑,大都出自这个民族之手,据说阿尼哥也是尼瓦尔人。在公元13世纪之前,尼瓦尔人的建筑技巧,包括雕刻、铸造以及绘画艺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它是尼泊尔非印度教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最大的民族。尼瓦尔人自古就有一种特别的民间社团组织,称为“古蒂”(Guthi)。这个组织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主要为祭祀族神设立;第二类专门为维修寺庙、修建道路桥梁等公益事宜;第三类主要为娱乐事业设立。

    (三)尼泊尔佛塔样式在西藏的发展

    尼泊尔佛塔对佛教建筑的最大贡献在于对印度簌堵坡的创造性发展。簌堵坡的梵文意思为“高堆土石以藏身骨”。佛塔初始时只不过是一个半圆形的古冢。在尼泊尔,覆钵形的白色塔基以上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据说位于加德满都谷地的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经过后世不断的扩建,才形成今天的样式。今天的佛塔形制和装饰艺术带有浓重的印度教色彩,特别是方形塔顶四面绘制的四双眼睛,是尼泊尔风格佛塔的标志。关于眼睛的意义,佛教称之为佛眼或者文殊慧眼,印度教则认为是湿婆之眼,象征智慧,以警世人。

    在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依照古印度八大舍利塔含义,寺院多建造“如来八塔”。这八个佛塔有不同的名称,分别代表佛陀一生的业绩,如聚莲塔、菩提塔、转法轮塔、神变塔、降神塔、离合塔、尊圣塔和涅槃塔。塔的基本形制大体相同,塔的各部分也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度量。其形制和度量随着各教派的发展不断变化,最后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标准。(详见公元14世纪,佛学大师布敦·仁钦珠对佛塔研究后写成的《塔式度量法》,即《大菩提塔样尺寸》一书)。在当时的佛塔建筑中,最能体现尼泊尔建筑风格的是塔顶上方四面绘制眼睛的吉祥多门塔。

39.7K

上一篇文章
西绕坚赞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