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藏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上半年,藏区接待游客188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9.39亿元
十八大以来,藏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1%;上半年,甘孜阿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前两位
本报讯(记者 钟振宇)前不久,国内首座高原高效生态型光伏电站——红原县花海光伏电站二期机组投入运行。今年,我省还将在包括藏区在内的川西地区建设一批光伏电站,计划全年新增装机规模3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52万千瓦。“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藏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省委藏区办相关负责人说,我省从藏区资源丰富和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走四川特色、藏区特点的发展路子。省委取消藏区各县GDP考核和排名,围绕“绿色”着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柏油路铺好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骑游爱好者越来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挣2万块钱,今年的收入早已翻了一倍多。”乘着藏区“全域旅游”的春风,源源不断的游客走进藏区,道孚县嘎依热藏族民居老板难掩心中的喜悦,“感谢政府帮我们制定发展规划、改善环境设施。”
去年,我省制定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16年把四川藏区打造成世界级的自然遗产高原生态观光、藏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为藏区主导产业和主体产业。为保障目标落实,我省把旅游业占服务业比重的增量、农牧民收入中乡村旅游收入比重的增量等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十八大以来,我省藏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形成“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新格局。上半年,藏区共接待游客188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9.39亿元,其中甘孜州依托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两项数据增幅均在30%以上。
雅江松茸远销海外、红原奶粉在香港市场供不应求……除这些蜚声国内外的四川藏区传统绿色产品外,近3年来,藏区各地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育特色农牧产品,打造品牌、扩大市场。如藏系绵羊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金川多肋牦牛”获得地理标志畜产品认证。
以“川藏高原”、“圣洁甘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对口援藏省、市和单位在坚持“输血”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借助市场化手段“造血”兴藏,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如乐山市依托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优势,帮助理塘县建设绿色蔬菜、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实行保护价收购促进农牧民增收;成都市成华区用8000万元政府援建资金,撬动川旅集团等投入近20亿元参与丹巴县旅游发展,帮助做强做大生态旅游产业。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十八大以来,我省藏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1%;上半年,甘孜阿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前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