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全称“嘎尔嘉尔木察瓦绒”,意即“东方嘉木墨尔多山系的热带农区,简称为嘉木绒或嘉绒”。
嘉绒地处川西北高原的岷江及大渡河上游。东南方向至雅安市的宝兴县,南至甘孜丹巴县,西至壤塘县中塘,北至黑水县及理县部份地方,中心地带有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这里生活的民族叫嘉绒藏族(又称察柯)。他们以农为主,兼营牧业(河坝为农业,山顶为牧业)。
这里村寨密布、梯田层层、高山峡谷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草原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由于人们居住集中,其娱乐方式自然成了群体性。群体而歌,群体而舞,这种形式便是今人称之谓的“嘉绒锅庄”。
远古时期,人们要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而血缘,姻亲构成了社会的基层单位,人们共同狩猎、采摘,共同分食,每遇丰盛的猎物、果实时,人们围着篝火或烧有陶锅、陶罐的锅庄(三块石头顶一口锅)起舞欢唱,这种形式便称为“锅庄”,如今已演变为广场舞,场中有的燃烧篝火,有的摆放酒坛,其形式仍是圆圈舞。另有专家考证说“锅庄”即藏语“果卓”的变音,“果”意为圆圈,“卓”意为舞。连起来解释就是圆圈舞,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其内容形式完全相同。嘉绒锅庄在藏族舞蹈中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艺术表演形式,据清朝李沁所著《金川锁记》中可以看出嘉绒藏人对锅庄的喜好程度。文章说:“嘉绒藏人俗喜跳锅庄,喜令日当中,——男女分别连臂踏歌,欣欣有色,腔清屈,借以解愁,观其手舞足蹈,长吟咏叹,又似一定节奏。”由此可见嘉绒人跳锅庄的习俗由来已久。
嘉绒锅庄过去又称四土锅庄(过去无行政区划时,人们称嘉绒地区为四土地区)“四土”指今天马尔康县境内的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土司管辖地区,故人们称嘉绒锅庄为四土锅庄。历史上它曾一度与“西藏歌舞”、“甘孜踢踏”“巴塘弦子”并列为我国涉藏州县四大舞种。
嘉绒锅庄主要流行于阿坝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米亚罗及黑水部分地区(州外还有雅安宝兴县、甘孜丹巴县)。
嘉绒锅庄源于苯教时期,苯教传入阿坝大约是公元2世纪,即吐蕃第九位赞普布德甲时代(东汉顺帝时期),由苯教始祖六大嗣承之一的汉族译师勒当芒波传来。据《美言宝论》记载:“嘉绒地区的苯教徒吉尔多美在墨尔多山下掘出三十五部苯教大译师勒当芒波秘藏的经典”。吉尔多美得到三十五部苯教经典后,一天他睡梦中上天托梦于他,要他顺大渡河往上寻找一处河床象新月形,两面山顶上的天空呈新月形,河水弯弯象新月形的岸边修建苯教寺院,作为弘扬苯教的基地,吉尔多美按照神灵所示,顺河流往上走了几十公里,来到今金川县安宁乡三公里处,果然发现与梦中所说三弯形相似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此动工修建苯教寺院“雍忠拉顶”,成为当时藏东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雍忠,即万字符号“ ”,雍忠在苯教文献中与两则早期神话有关,一则描述了宇宙最早依靠气流运动形成十字形状,进而繁衍了各种生灵;另一则描述了人类从太阳神的光芒中繁衍生息的过程。十字形的雍忠被认为是火和太阳崇拜的象征。
金川雍忠拉顶寺完工后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据金川铙旦土司《土司志》记载:“藏历土狗年藏王赤松德赞执政时期,苯教大师顿巴兰卡师徒应铙旦土司之邀,前来参加雍忠拉顶寺的竣工典礼,为庆祝寺院的落成,在当地民间歌舞及杂耍的基础上,根据嘉绒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阿米格冬》创编了藏戏……”文中所说“民间歌舞”即指的是今天的“马奈锅庄”;另据《清史稿圣武记载》:“金川平……露布八日至京,献俘庙社。”这里所说的俘虏,就是大小金川的嘉绒藏人。据民间资料说,当时押往俘虏一部分能歌善舞的伶童被选入皇宫行艺。从乾隆皇帝给边将贺功的一首诗的注释中可以看出这些伶童是干什么的,文中说:“阿桂等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斯呷鲁者,即番中傩戏也。”250多年前的史料中写到的“锅庄”,就是嘉绒锅庄。
嘉绒锅庄俗称“达尔尕”,系嘉绒地区最古老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其歌词内容主要包括嘉绒民族的生息发展、历史上的各种征战,区域版图的变迁,以至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播秋收的时间,生儿育女的贺喜,男女之间的调情,修房造物的欢庆,等等。由于嘉绒人无文字,文字随佛教传入时,也仅为少数上层人物及僧人喇嘛使用,因而嘉绒人用嘉绒语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用“达尔尕”来传递相互间的感情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