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美术>>壁画

发布时间:10-28

壁画


壁画 

  西藏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民居、庄园经堂里都有绘制壁画的传统。大昭寺有壁画面积4400平方米,其中有许多幅壁画为西藏保存年代最久的壁画。布达拉宫内有壁画2500余平方米,遍布各大殿、寝宫、廊道、神殿、门厅等。西藏壁画艺术是在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和中原地区的绘画手法,表现藏民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生产、科技、民俗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西藏壁画多采用矿物质颜料,色彩浓厚。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

沿革 

   西藏绘画艺术的起源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岩画为壁画的兴起、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松赞干布时期是西藏壁画艺术的兴起阶段,壁画艺术随着大昭寺、小昭寺等寺院的大量建造而空前繁荣,涌现了大批杰出的画工,艺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再度兴盛,寺庙壁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吐蕃王朝末期朗达玛灭佛后,壁画与寺庙一同遭到破坏。10世纪后,佛教进入后弘期,壁画发展到成熟阶段,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壁画艺术家,其中包括“萨迦派佛学五祖”之一的萨班·贡噶坚赞、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一世班禅克主杰等。该时期还产生了大量有关壁画的理论著作,著名的绘画大师曼拉顿珠的《造像量度如意珠》是西藏艺术史上第一部有关宗教绘画的理论专著,此外还有巴·赛囊的《巴协》、巴俄·祖拉陈瓦的《贤者喜宴》等等。由《造像量度如意珠》、《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绘画量度经》、《造像量度》所组成的“三经一疏”,成为壁画绘制的规范。
  西藏现存的寺院壁画绝大部分都是该时期的作品。15世纪上半叶,为西藏壁画的兴盛期,拉萨三大寺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成后,均绘制了大量的壁画。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西藏各地建立画社,壁画题材不再局限于佛教内容,藏民族风格日趋成熟,1645~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时期的壁画为该时期的代表作。近代壁画设色艳丽,追求金碧辉煌效果,寺庙门楣上均用高纯度的鲜青、橘红作图案底色,与寺庙、宫殿大面积的白墙形成强烈对比。

 

题材 

  早期西藏壁画主要受尼泊尔影响,元代以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多受内地中原艺术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西藏壁画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壁画题材类型大体可分为宗教题材和非宗教题材两大类。

宗教题材 

   常见的宗教题材有佛传、佛经故事、高僧传记与诸佛肖像、宗教建筑与宗教活动、佛经教义等。

  ①佛传。在藏传佛教壁画中主要通过释迦牟尼佛的“十二事业”来加以表现。
  ②佛经故事。主要根据佛经绘制,著名的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以及佛本生故事。
  ③高僧传记。主要有莲花生、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人生平事迹壁画。
  ④诸佛肖像。多是显密二宗所崇拜的神佛肖像。
  ⑤宗教建筑。包括幻想中的天国、西方净土世界以及现实中的寺院建筑。
  ⑥佛经教义。在壁画中阐释佛经教义,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偶像壁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

非宗教题材 

   可分为传记壁画、肖像壁画、故事壁画、风俗壁画、建筑壁画和历史壁画。

  ①传记壁画。以连环画面形式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描绘人物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还有莲花生、阿底峡、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布达拉宫红宫第五层西有寂圆满大殿四壁绘有五世达赖一生的重大活动场面,壁画面积280平方米。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白殿绘有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王国国王世系画像,概括了王朝的发展过程。
  ②肖像壁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等藏王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赤尊公主等后妃像,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③故事壁画。以“猕猴变人”故事画最为著名。主要描绘于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罗布林卡达旦明久颇章小经堂。
  ④风俗壁画。描绘节日庆典、赛马射箭、行商开会、婚丧嫁娶等生活场面。著名的有布达拉宫红宫修建图、桑耶寺乌孜大殿的体育竞技以及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红殿的阿里王迎请阿底峡场面的壁画。
  ⑤建筑壁画。古代建筑壁画主要包括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桑耶寺全景图和落成图描绘了50余座殿宇、佛塔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布达拉宫扩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表现了17世纪扩建布达拉宫的情景。
  ⑥历史壁画。据史作画、以画言史是西藏壁画的一大特色,着重表现西藏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尤具特色。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绘有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壁画,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艺术形象,描绘了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表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些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内的观镜图壁画,描绘了710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的历史。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罗布林卡达旦明久颇章内的描述西藏历史的连环壁画等。

 

流派 

  西藏壁画在藏民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汉地及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绘画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并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不同的艺术流派,其中比较著名的画派有门塘、噶玛和钦则三大绘画艺术流派。

  ①门塘画派。因创始人门拉·顿珠嘉措出生于山南地区洛扎县门塘而得名。又称门赤画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是藏地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顿珠嘉措画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端庄严谨。此外,顿珠嘉措还著有《造像量度如意珠》,书中详细论述了宗教绘画和雕塑的规则和技法。画面中的自然风景具有典型的卫藏地理风貌。色彩表现多以蓝绿色为主调,兼用红色,色调变化丰富,活泼鲜亮,还运用勾金、沥金及贴金等手法,使画面富丽堂皇。与噶玛画派、钦则画派相比,门塘画派绘画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民族特色更为强烈。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门塘画派进入鼎盛时期。现存于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画大都出自门塘画派。
  ②噶玛画派。又称噶赤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活佛。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后走向繁荣。该派主要传播于藏东的昌都县、康区。该派的绘画艺术明显受到内地明代以后绘画的影响,但佛像型制仍保持印度、尼泊尔的基本特征,并吸收了门塘画派的造型特点。背景的表现是体现该派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画面中的风景多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来表现,取近景,有一定透视关系,善画花草树木、山石瀑布,明显借鉴了汉地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代表人物有却吉扎西和噶旭噶玛扎西等。
  ③钦则画派。因其创始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而得名。形成于15世纪中叶后,主要流行于日喀则和山南地区。该画派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的传统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合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体系。钦则画派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还善于绘制坛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
发现
  西藏壁画的真正发现应该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有关西藏壁画的线索只是一些西方人士的零星记述。
  最早提到过西藏高原壁画的是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一书中写到,曾在西藏北部某个海拔约4500米的山谷中发现“一块山石上雕刻着几个拿弓的猎人追赶着羚羊”。此后,二战期间从印度战俘营逃出进入西藏的意大利人奥夫施莱特在拉萨附近也发现壁画。他在一篇古迹调查报告中提到在某处的大圆石上发现刻有马类动物的图像。另一位发现过壁画的意大利人是著名的学者杜齐,他在其名著《穿越喜马拉雅》一书中提及,在拉达克、西藏西部、后藏和藏东地区发现,在巨大花岗岩石上的“岩石雕刻”,这些“雕刻物一般是动物,经常出现大角野山羊,还有骑在马背上的人,进行战斗的武士,后期还有塔的雕刻物”。此外还有一些西方人士也提及曾在西藏高原见到过刻在岩石上的图像或符号。 1985年是“国际青年”年,一群年轻的中国藏、汉考古学者第一次用科学的考古作业方法,发现并记录了西藏西部日土县境内的三处壁画。其后又有西藏的艺术家及作家们在藏北尼玛加林山和藏西日土乌江发现了多处壁画图像。
  西藏壁画的大发现时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区文物考古大普查,在粗疏却是艰苦认真的野外调查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经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在阿里地区的日土、札达、革吉、改则,那曲地区的尼玛、申扎、班戈、那曲、索县,山南地区的贡嘎,日喀则地区的定日,昌都地区的八宿,林芝地区的墨脱等县境内发现了近60处壁画地点,记录了数千个图像。壁画在西藏的广泛发现,对于曾一度忽略了中国壁画零存在的世界壁画廊,对曾长期缺乏西藏壁画资料的中国壁画档案,无疑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收获,一个意料之中的收获。
时代
  西藏壁画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壁画可能是距今3000年前后的遗存。北部加林山壁画和西部的阿垄沟壁画点有可能属于高原最早的一批壁画点,另外鲁日朗卡、任姆栋等壁画点也保存着部分早期壁画图像;中期壁画大致在距今3000-20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西藏壁画的繁荣期。但壁画点似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晚期壁画以藏北纳木错一带的洞穴壁画为其代表,其下限可能晚至吐蕃王朝时期。
  在西藏壁画中,最富于高原壁画特色的是牦牛图案。牦牛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动物物种,它们抗严寒、抗缺氧,吃苦耐劳,被人们誉为“高原之舟”,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而且这种喜爱显然是很有传统的,在西藏古老的壁画里,早期高原人对牦牛的深切关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得到了生动体现。牦牛的艺术表现更是鲜明地体现出高原艺术特有的性格特征——简明扼要,生动夸张,表现风格的多样化。壁画的创作者突出牦牛的某些局部特征,例如通过夸张牦牛的拱背和牛角,表现出牦牛雄厚孔武的躯体与强有力的动态。 有一种“简影”式画法很可能属于壁画中的早期风格。这类牦牛多为通体凿刻,饱满圆浑,体积不大却气势磅礴,大尾小头,拱背垂腹,四肢短而有力,牛角弯成半圆形或干脆为圆形。多见于鲁日朗卡和阿垄沟壁画点,但最突出和最生动的形象还非藏北加林山壁画点的牦牛图案莫属。
  绘画者显然已深谙它们的“牛脾气”,无论是围猎野牦牛还是驯服野牦牛,都能处理得情趣盎然。后来出现的简易型牦牛样式似乎是对前者的一种变体。它们不再采用通体凿刻,仅用线条勾勒出大体的轮廓。牦牛雄浑厚重的躯体被拉得更长,没有早期那般肥硕,头部小而尖,整个躯干向前倾,常作奔跑状,高突的拱背加强了牦牛表现的力度。这类牦牛的分布区域似主要是西部,特别是在塔康巴、任姆栋等壁画点,显示出由早期向后期的一种过渡性。 还有一类牦牛亦为线刻型。形体拉得较长,由于躯干被拉长而显得不够肥硕)。还有一例:头部小,牛角尖部带有小弯,略有些拱背,但整个躯干更像一个长方形,最突出的特色是腹下垂毛很长,这类牦牛形体表现远不如前两类那样富于动感,饱满生动,但牦牛整个形体的巨大和腹部垂毛的细部刻画弥补了造型上的刻板。这类牦牛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与它们一起出现的伴生符号——太阳或日月图案,还常常能见到“雍仲”符号,似乎反映它们出现在壁画画面中的某种特殊含义。

 

39.7K

下一篇
堆绣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