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大藏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藏族社会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13至14世纪时形成的。它的内容基本上包罗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共收佛教书籍4569种(根据德格版的统计)。其中,《甘珠尔》(佛语部)主要内容为佛教的原始经典,包括显宗、密宗两方面的经律;《丹珠尔》(论疏部)则为论藏,是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藏文《大藏经》的形成历史,得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说起。佛教从公元7世纪中叶由印度和汉地分别传入西藏后,在和西藏固有的信仰——苯教的长期斗争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巩固自己的思想阵地,开始了大量翻译经典的工作。公元8至9世纪之间,西藏的佛经翻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13世纪,藏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大批藏族人来到大都(今北京),在元朝的朝廷里官居高位,而到大都传教、经商、朝拜、进贡的藏族人士更是络绎不绝。他们在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目睹内地文化事业的发达、学术方面的成就,就有了进一步整理编辑佛藏的要求,加上物资和文献的条件也都具备,于是先在那塘寺(位于今日喀则境内)编定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部》和《丹珠尔部》,这是藏文《大藏经》的第一次结集。后来,由蔡巴万户长贡噶多亲自主持完成一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的缮抄工作,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蔡巴甘珠尔”。为了做得更加完美,贡噶多聘请当时最有声望的佛教学者布顿·仁饮珠负责审定,于是这一手写本在整个藏族聚居区成为最有权威性的精审本,并广为流传。
藏文典籍的手写本中,一般都用墨来书写,也有用金粉、银粉等书写的,像《大藏经》这一类典籍的昂贵可想而知。随着刻版印刷技术在西藏的出现,印刷《大藏经》就成为一种趋势。
藏文《大藏经》第一次刊刻本出现在1410年(明永乐八年)。据传是铜版,以朱印传世,那是永乐皇帝为超荐先皇先后,并着重为超荐刚刚去世的徐妃(据传是大将军徐达之女)而请大宝法王噶玛巴得银协巴审订的藏文《甘珠尔》。
此后,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陆续刊刻《大藏经》。根据研究者的统计,目前国内外有12种《甘珠尔》版本,4种《丹珠尔》版本。
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文《大藏经》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传播。如蒙古文《大藏经》是1294-1307年间由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依据藏文《大藏经》将《丹珠尔》译成蒙古文,进行雕版印刷的;1790年,部分藏族和满族学者又将藏文《大藏经》译成满文,形成满文《大藏经》。
此外,流往国外的《大藏经》也不少。如1924年,英国驻尼泊尔代表何德逊,搜罗并带走了全套《大藏经》;上世纪30年代初,俄国从蒙古国弄到了部分《甘珠尔》,后又从北京带走全部《甘珠尔》和《丹珠尔》。时隔不久,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又被运往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等地。日本大谷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影印出版了北京版《甘珠尔》、《丹珠尔》,并以宗喀巴师徒三尊的文集入藏,共166函,成为一个新的合用版本。日本东京东北大学除了出版德格版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以外,又开始影印出版德格版全藏。这一时期也因而成为刊刻藏文《大藏经》最为兴旺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