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两个跨越”的征程上——“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在当代四川发展史上,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怎样的一页?
这是跨越发展的五年:经济总量有望跨越3万亿级大关,经济大省气势如虹;千亿市州、百亿县(市)总数占比首度过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个跨越”的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攻坚克难的五年:“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灾害接踵,增速换挡的不适与结构调整的阵痛叠加……面对自然与非自然、内部与外部、共性与个性的挑战累积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发展方向,蹄疾步稳,奋勇前行……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跨越发展,这是即将过去的“十二五”的四川亮色,也必将是下一个五年的四川底色。
精准把握省情特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强大定力
11月15日,周末,距离成都200公里外的南充市嘉陵区,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工地上,上百台施工车辆穿梭不息。自7月动工以来,这个总投资70亿元的大项目每天要砸进超过1000万元资金,年底可以开建生产车间。
这一速度折射四川速度。“十二五”开局之年,四川刚刚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十二五”收官之年,四川经济总量有望超3万亿元。五年时间,连跨万亿元台阶。纵向看,史无前例,横向看,也是凤毛麟角。
再看增速,2011年至201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进入2015年,四川经济增速依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四川GDP增速达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速度,源于科学判断。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一最大的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这一最大的实际客观存在;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这一最大的难题仍未完全破解。2013年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奋斗目标。
铆定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正是这一贯穿始终的定力,四川才能在全国各地竞相追赶发展的大格局中,跨越发展、不断向前。
速度,源于主动作为。近年来,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四川迅速行动,及时出手。去年6月3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措施——《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从工业投资、市场拓展、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地等方面综合施策,力促经济回升。在去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提前谋划,在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任务中,“努力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排在第一。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不久,我省就立即出台“稳增长”36条具体措施,强力化解资源价格、融资、投资和消费四大领域的矛盾。
危中求机,变危为机。“十二五”期间,我省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四川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绵阳科技城获批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针对国家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四川闻风而动,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加快储备和推进重大项目。
见事早、行动快、抓得实,面对严峻形势,正是因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出手,主动作为,多点发力,协同推进,才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经济下行阻击战。
10多天前,1000兆帕级汽车用超高强钢在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成功试验下线,标志着我省超高强度级别汽车板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冷轧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自主开发和生产能力实现零突破。
告别傻大黑粗,走向高精尖新。“十二五”期间,我省集中精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环境友好的转型发展之路。
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8.7%,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年的 14.4:50.5:35.1调整为2014年的12.4:48.9:38.7。
与此对应,2011年至2014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0.6%,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大亮点来自区域经济。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其他市州毫不示弱,绵阳、德阳均突破1500亿元,眉山、资阳GDP增速均超10%。成都经济区加速向前,川东北经济区也在追赶发力,连续三年扩大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份额。
随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正在显现。
传承改革之乡的历史基因,锁定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为四川“两个跨越”注入强大动力
“912亿元!”11月12日零时,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著名的“水立方”内,当大屏幕上显示出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最终交易额时,全场气氛达到沸点。
沸腾的气氛同样笼罩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市郫县安靖镇土地村。近年来,这个幅员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先后诞生了700多家服装传统加工厂和上百家淘宝店。“双11”当天,当地商家订单比平时暴增7倍。
活力四射的土地村只是一个缩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万余户,同比增长近1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微小网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背后离不开商事制度的改革。
2014年3月,我省启动以“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效果立竿见影。自去年3月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95万户,其中新增企业近26万户,月增企业1.46万户,是改革前的1.8倍。
2014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吹响,在四川改革的史册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2015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四川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减,力度不减。截至目前,已先后有44个专项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平均每个月有超过两个改革方案出台。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占大头,并涵盖党的建设、行政审批、文化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
作为全国改革重要发源地之一,“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以改革者的形象被时代标注。今年9月,四川被确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西部唯一。目前,四川承担的各个领域的国家级改革试点达120余个。11月初,中韩创新创业园被确定落户成都。
蹄疾步稳的改革步伐,正转变为推动四川发展的强大动力。受益于国企改革,去年四川国企经营效益逆势攀升,全省国企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受益于农村改革,2014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1400万亩,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全省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万多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500家……
受益于科技创新,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8%,比“十一五”末提高5.9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深入推进,共组织实施15个领域、15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万亿元。
对内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合作。2014年,四川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明确成都市部分区域将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改革试点。
去年以来,国家先后提出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四川提前着手,积极对接国家规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是在去年,我省启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当年就有1.5万家川企闯市场,促成交易额超5000亿元。
强基础,搭平台,优机制,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格局越来越大,过去四年,四川对外贸易一年跨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2014实现进出口总额702.5亿美元,年均增长21.0%,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四年超100亿美元,规模居西部第一。截至今年8月,已有29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居中西部第一,数量比2012年多49家。
发展之路共拓,发展成果共享,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强大合力
这几天,荣华农民专合社的挂牌让屏山县万涡村如过年般沸腾。今年7月扶贫筑路大军的到来,解开了卡住万涡人几辈子的锁链,14公里通村路将让这个贫困村因李子产业踏上致富路。
2011年的四川经济版图上,像这样的农村贫困人口多达1356万,四大片区有88个贫困县,几近全川半数。正是带着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特殊省情,我省启程“十二五”。
多谋民生之利,让更多川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省委高点定位: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四川补齐小康短板,正是从扶贫着手。省委庄严承诺: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脱贫攻坚,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是应有之义。5年间,我省持续加码——2011年起,深入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3年首次将扶贫开发列入八项重点任务,启动“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2015年,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部署扶贫攻坚,打出“3+10”政策组合拳。前4年,省级财政综合扶贫投入仍超3600亿元,年均增逾20%,至少高于省级财政支出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全省民生工程5年同样绘出坚实轨迹:2013年,在“十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八大民生改善事项,直指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难题。2014年,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着力攻克短板。今年,20件民生大事向急迫问题和困难人群再倾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成为9000万川人的共识。5年来,改善民生福祉,既是党委政府的着力点,也是广大群众的共同事业。
精准扶贫一线,不仅有40位省级领导、48个省直部门单位牵头联系指导,全省3万多干部、1万多个驻村工作组已驻扎乡村,成为精准扶贫“总漏斗”,不久前,我省“扶贫日”共募集善款物资8亿多元,为2014年的近40倍,社会爱心力量竞相迸发,各种扶贫资源正向贫困地区源源不断汇聚……
从“单兵作战”到“全民皆兵”,扶贫惠民因此攻坚拔寨、所向披靡。5年攻坚,我省预计脱贫近1000万人,交出年摘“穷帽”200万顶的漂亮答卷。
5年间,蜀中城乡群众也始终在温暖中前行——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12年增6.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2011年增15.5%,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在2010年基础上高限上调550元,低限上调450元;全省医疗卫生经费支出是2010年的2.2倍,教育经费总投入同比增长62.9%。
四川城乡群众的获得感,正从有饭吃、有学上、有房子住的基本需求层面,向收入的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的便捷提供、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全面升级。身在蜀中大地的每个人,正在共享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惊喜,共享与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