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村干部在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帮助旺青搬新家。 本报记者 高启龙 摄
——康定“11·22”地震一周年灾后重建探访
天冷草黄,牛肥马壮。
康定市塔公镇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的房屋里温暖如春,干净的牛粪炉子上,酥油茶“滋滋”地冒着白烟,散发出浓浓的奶香。34岁的旺青正在联系酸奶业务,妻子白玛旺姆休闲地耍着手机。
一年前,在康定“11·22”地震中,旺青家和村里其他牧民家简陋的房屋瞬间变成废墟。时隔一年,当记者再次走进灾区,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纷纷建成入住,牧民们的生活绽放出新的生机。
灾后安置:住进房子还要挣上票子
“其实,东西早已搬进来,今天正式入住。”11月19日,旺青住进新房,像他一样,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陆续搬进新家的还有19户牧民群众。
雕花窗,青石墙,旺青的新房有120多平方米,“共花了9万多元,国家给了6万元,很轻松就有了结实的新房。”“骨架采用钢筋水泥的圈梁结构,墙体和房屋整体风貌及内部装修,请了当地的砌墙师傅和木匠,较好地保持了民族特色。”华西集团重建项目指挥部直属党委书记张登告诉记者,“房子既抗震又好看。”
让住进安置点的牧民群众更高兴的是,安置点的道路设计别出心裁,除通向各户的水泥路外,安置点四周也铺上柏油路,“有了中心路,还有了‘一环路’。”
住进新房,还得挣上票子。
重建一开始,当地就把“住下来,富起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标准。
离夺拉嘎姆不远的江巴新村,是康定市灾后重建最大的安置点,山洼里的一大片草地上,33户红顶青墙的成片房屋格外醒目。
从地震发生,到灾后重建,康定市检察院检察长吴东阳已蹲守整整一年,“除了单位上开展日常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守在这儿。”
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当地决定在每个安置点安排一位副县级干部负责。因为跟群众处的时间长,检察长被牧民们称为“点长”。“群众有了家更需要有事情做。”重建工作开始不久,吴东阳就请来规划和旅游专家对新房进行规划设计。“从机场半小时就能到这儿,端上一杯酥油茶,然后就可以坐在窗边看雪山草原了。”
实际上,附近几个村的群众几年前已开始做旅游生意,但苦于房子简陋,不能让游客住下来,旅游收入有限,“游客只能在路边骑骑马,吃点酸奶子,然后就走了。”“房子建好了,游客就可以住下来了。”73岁的村主任江巴多吉刻意留出三间房屋,专门用来搞旅游接待。
木雅祖庆学校:板房里书声琅琅
临近中午,位于海拔4200米的木雅祖庆学校里依然书声琅琅。这所有着34个班1638名学生的学校,承担着附近的瓦泽、塔公、呷巴三个乡镇的教学任务。
虽然现在的教学都还在板房里进行,但学生们兴趣高昂,丝毫感受不到外面逼人的寒气。“你们的最大理想是什么?”“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七年级二班教室里,“党有情,人民有情”的标语写在墙上,语文老师赵虎正讲着经典名篇《观沧海》,42名学生整齐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
32岁的女校长德吉拥忠已经在这里工作6年,为了不分心,她特意把6岁的孩子从康定带过来,和她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生活。地震发生时,她和学校里的140名教师第一时间把孩子们转移了出去。
学校被毁,德吉拥忠很着急。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三天,在离原址不远的地方,用板房修建的45间教室、68间寝室就呈现在他们面前。“当时感动得直流眼泪。”去年,木雅祖庆学校初三毕业生的综合成绩和单科成绩双双夺得康定市第一名。
看着围墙外忙碌不停的施工场景,德吉拥忠对未来满怀憧憬。“明年8月,我们就能搬进新教室了。”
道孚金龙寺:没有党和政府不知该怎么办
省道217旁,中古村五队的山洼里别有洞天,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离村不远的新龙寺。“11·22”地震导致道孚县境内的22座寺庙受灾。
师第一时间把孩子们转移了出去。
学校被毁,德吉拥忠很着急。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三天,在离原址不远的地方,用板房修建的45间教室、68间寝室就呈现在他们面前。“当时感动得直流眼泪。”去年,木雅祖庆学校初三毕业生的综合成绩和单科成绩双双夺得康定市第一名。
看着围墙外忙碌不停的施工场景,德吉拥忠对未来满怀憧憬。“明年8月,我们就能搬进新教室了。”
道孚金龙寺:没有党和政府不知该怎么办
省道217旁,中古村五队的山洼里别有洞天,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离村不远的新龙寺。“11·22”地震导致道孚县境内的22座寺庙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