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巴藏戏的悠久历史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总面积8113平方千米。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南北两面山峦起伏,南部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间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蛇形狭窄“走廊”湘河流域。
“南木林”藏语意为“胜利”,作为地名具有“圣地”的含义。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日喀则市把南木林县多角乡命名为“湘巴藏戏艺术之乡”。湘巴藏戏是南木林县非物质文化的代表,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巴藏戏是蓝面具派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它起源于十四世纪唐东杰布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其演唱曲调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表现手法入神细腻, 是传统藏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湘巴藏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并保留了一些传统剧目,如《文成公主》、《赤美贡旦》等 都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喜欢。
湘巴藏戏
细说前世今生
湘巴藏戏由唐东杰布创立。如今在大昭寺依然可以看到唐东杰布的画像,这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慈善可亲、腰系白氆氇僧裙、身披牦牛毛藏毯、手持八千万节铁 索的高僧,看起来和蔼可亲,神态安然无奇。但他却是当时西藏最著名的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族人民一直视他为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 “祖师”,是创造、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博学善思,是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高僧,被众人尊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那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梁,湍急凶险的江水随时 准备吞噬着试图过江的百姓。唐东杰布立下宏愿,发誓要在西藏的江河上架设一座座铁索桥,造福于民。有人嘲笑一无所有的他是彩云里跑马,石板上耕田,给他起 了个外号叫“尊珠仰巴”(意为“疯喇嘛”)。但他毫不气馁,跋山涉水,到处向百姓解释建桥的意义,赢得了许多人的信赖和支持,终于在1430年建成了雅江 上第一座铁索桥———曲水铁索桥。
在不断建桥的过程中,唐东杰布为了募集到更多的钱,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七位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姐妹,组成了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采取歌舞说唱的形 式表演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劝谕人们积德行善,出钱出力,共同建桥。在演出中他逐步完成了藏戏由佛教跳神舞蹈向戏剧的过渡,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和民间传 说、神话故事等内容糅合到一起,创作出一种舞蹈、唱腔和人物性格浑然结合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藏戏艺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