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苯教,是由公元前1917年诞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辛饶弥沃大师创立,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苯教崇拜自然,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牛羊、禽兽等,以跳神舞、祭祀、占卜、念咒、驱魔为主要仪轨。在公元七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西藏高原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
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博大精深的古代象雄文化为基础,广纳当时周边地区文化精华,形成了独具特殊魅力的西藏宗教文化。西藏苯教作为西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西藏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是藏族的启蒙文化,它保存了藏族文化在原始时代的大量的较完整的精神文化遗产。藏族人的世界观、伦理思想和生活习俗等都与西藏苯教有很大的关系。西藏苯教曾有力地推动整个青藏高原快步走进文明与进步之路,苯教自己也经历了三次极为重要的发展过程(前弘期、中弘期、后弘期)。公元1405年苯教大师念麦·西饶降赞在后藏建成曼儒寺之后,新派苯教以曼儒寺为基地向全西藏发展,苯教从此产生了新旧两派。新派苯教与旧苯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新派戒律严明、注重威仪、重学兼修。西藏苯教在漫长的流传岁月中先后经历了吐蕃直贡赞普灭苯、象雄灭亡,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灭苯,吐蕃王朗达玛灭佛灭苯等多次劫难。尽管如此,苯教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本土生命力和雄厚的群众基础让它延续至今。在西藏,苯教文化早已融入到藏族人民的日常中,苯教的烙印无处不在。据藏族学者的调查,目前西藏约有苯教寺庙近百座,苯教僧人3000多人,信教群众13万多人。其中,那曲、昌都的苯教寺庙和信众最为集中。此外,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区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也有苯教寺庙和信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苯教的重要寺院得到国家资助重新维修,使苯教寺院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苯教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幸”。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幸”表示引入解脱,恰幸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象征心识部无上大圆满。
苯教的活动节日主要是:在苯教始祖祖辛绕的生日和死日,喜绕坚参(十四世纪苯教大师)的生日和死日,各个寺院创建人的生日、死日和各自规定的日期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除了以上仪式,苯教还有许多节日,苯教节日是在藏族远古苯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它以崇尚自然、礼拜原始神灵为主要对象,苯教活动日期,按农牧业季节而定,一般安排在农牧生产淡季。
主要有:珠庆节。藏历每年9月15日至30日,届时,要和僧俗民众散发名贵药材,因此又叫“炼药节”。望果节:在藏历八月,是庆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跳墨都:是藏族群众祭祀或部落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藏族群众中。每年正月初三举行。是全体村民上山杀鸡宰羊先祭神灵,由苯教祭师煨桑、诵经。拉也合:是藏族群众献给山神或其它神灵的牦牛。
西藏活佛分为世袭活佛和转世活佛两类。世袭活佛类似于以前的皇位继承,是通过血统关系沿袭前世家族而认定的。在藏区世袭活佛较多。转世活佛是佛教在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活佛转世”这个独特的历史传统。活佛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的特征。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活佛转世是西藏社会进入 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后,佛教僧侣集团为解决其宗教首领的传承继嗣问题,依据佛教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制度。开始于公元十三世纪的噶玛噶举派,兴盛于格鲁派兴起以后。早期佛教各派实行师徒衣钵传承或采取家族世袭制。不能娶妻成家的高僧如何使财产世代相传,如何使其佛学代代不断?活佛转世制度解决了这些问题。西藏大大小小有几千座寺院,每个寺院都有“朱古”、“堪布”、“格西”等上层僧侣。他们中大部分都是领主阶层,既有宗教地位、政治地位,也有经济特权和财产继承问题,他们死后多数都可以寻觅“灵童”作为转世。于是,西藏出现了众多的大小活佛。清代仅西藏本部所属的大活佛29名,小活佛90名。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历史上第一个活佛转世是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临终前他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继承黑帽,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佛教的转世活佛。
长期以来,苯教为了适应佛教在西藏的不断壮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或变相地吸收了佛教的许多内容和形式。同样,佛教为了实现本土化,也从苯教那里吸收、借鉴了不少祭祀仪轨等内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苯教也转经、转玛尼、捻念珠,但方向与佛教恰恰相反;诵“六字真言”,但咒文不同。最大的不是苯教活佛的产生采取世袭制度,有别于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苯教的真法是口耳相传,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