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是阿坝州发展进程中极其特殊、极为不易的五年。面对多项任务叠加、多重困难交织、多种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阿坝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会议精神,团结带领92万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破难,紧紧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目标,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在加快发展中奋力崛起,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全州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阔步迈进,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已渐行渐远,“十三五”正款款走来。
回望即将走过的“十二五”,我们步履艰辛,又豪情满怀。五年的历程,有顺境坦途,也有艰难险阻,更有迎难而上、果断出击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面对一个个难关险隘,面对一个个重大挑战,州委、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西部全面开发开放、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总体工作要求,坚持“增量提质、跨越发展”总基调,带领全州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州呈现经济发展转型增效、民生福祉稳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阿坝州“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新成就为“十二五”期间克服重重困难的努力和拼搏作了最好的诠释,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阿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新的希望。
坚持一个主题——把握州情发展为要
2014年8月28日8时16分,随着一架来自成都的CA4219客机划破长空,载着第一批客人平稳降落在美丽的红原大草原上,标志着阿坝州第二个旅游支线机场——红原机场正式通航。
这个阿坝州“十二五”期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架起了我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美好前景。它的建设历程,是阿坝扩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生动见证,是阿坝攻坚克难、实干兴州的真实写照。
五年里,阿坝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明晰,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并为实践证明的发展道路。州委书记刘作明在州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发展是解决阿坝州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发展为要,继续坚持“增量提质、跨越发展”的经济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阿坝州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州情,决定了加快发展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在调研时多次强调,发展时不我待,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沿着发展为要的战略航向,循着“十二五”规划的行动纲领,五年来,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带领全州人民大干苦干实干,在经济建设的蓝图上画出一条条漂亮的上扬线。
从旅游主要指标看,“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19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8.5亿元,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和23.2%。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年均增长9.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1亿元,年均增长18%。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
阿坝经济不断加速,进入了一条持续健康向上的发展快车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回首过去五年,这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五年,发展的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州人民的无数心血和汗水。五年间,阿坝有过坎坷,也经历了曲折。“7·10”特大泥石流灾害,把阿坝磨砺得更加坚强;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抗争,把阿坝锻造得越发睿智。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阿坝经济发展非但没有停滞不前,还屡次逆势上升,经济增幅形成“高于全国、好于全省”的新常态。
从项目建设看,红原机场正式通航、都汶高速建成通车、成兰铁路和汶马高速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州累计安排重点项目245个、投资832亿元。阿坝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一批批资本体量庞大的重点项目接踵而至,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从开放合作看,“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181个,总投资1731亿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94.7亿元,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12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4%。
从经济结构看,阿坝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在2015年实现历史性转型,结构日趋合理。
五年凝心聚力,五年挥汗如雨。一个实干奋进、自信图强的阿坝如初升旭日,冉冉升起!
秉持一种情怀——人民至上民生为本
走进理县木卡乡列立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宽敞的村庄道路、功能齐全的活动中心、彰显特色的民居风貌、优美怡人的人文环境,让人神清气爽,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代落后的生活习俗,发自内心的笑容洋溢在百姓脸上,优美的人居环境令人赞叹。
列立村的变化起始于2011年。在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关心下,理县县委、县政府把彻底改变高半山农村现状,改善高半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宜民族地区高半山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两年多的奋战,列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这样的民生情怀始终萦绕。
人民至上,是州委、州政府一以贯之的执政思维,是一种情结、一种理念、一种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十二五”是个不寻常的历史时段。它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的关键时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阿坝决策层反复强调,不论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还是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最终目的是要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阿坝人民的幸福家园,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五年,是阿坝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的五年,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这五年,是阿坝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30元,年均增长1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30元,年均增长21.3%,连续五年位于全省前列。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启动15年义务教育,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初步建立1小时医疗服务圈和慢病、地方病康疗体系。
交通建设纵深推进。交通建设纵深推进,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第一条铁路全面开建,第二座机场建成通航,初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齐头并进的综合交通体系。新增公路1749公里,通车里程达13447公里。
“用电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强化无电地区13686户、55017人的用电保障。
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村44.9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
民生工程全面开花,一张张笑脸绽放在阿坝大地。
坚定一份理念——生态立州增绿护蓝
生态是阿坝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阿坝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
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我州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阿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州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将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根本,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从生态工业、生态农林畜牧业、复合型文化旅游、清洁能源、文化产业五个方面将阿坝州打造成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我州始终坚持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实施《川西北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森林覆盖率提高0.75个百分点,2015年,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
截至目前,我州新增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2个、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48个,成为全省唯一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市州。
仅仅增绿还不够,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一直是阿坝州的重点工作。
在经济发展上,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从多个方面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
在工业上,突出绿色循环导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工业体系”。
在农业上,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通过依托和拓展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草原畜牧业。
在旅游业上,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化繁荣与全域旅游双向拓展,推动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发展。
在能源上,突出新能源取向,努力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并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同时,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在文化建设上,突出阿坝地域特色,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市场化、高品位、多层面方向发展。
阿坝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阿坝正确处理好了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速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增加发展效益,努力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四者兼顾。
收官“十二五”,阿坝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局“十三五”,阿坝又将踏上追赶超越新的征程。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又一个催人奋进的时刻,我们坚信:明天的阿坝,必将描绘出瑰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