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期,马尔康加快发展、赶超发展:推进中心城区老城、卓克基-阿底、俄尔雅和松岗组团式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到50.69%。汶马高速全线推进,双江口电站全面开工,卓克基官寨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105个幸福美丽新村和34个幸福美丽家园提升改造完成……
数字最有说服力。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一五”末的11.34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2.1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十一五”末的5928万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47亿元,年均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88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0400元、5885元。
马尔康还连续5轮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及省文化先进县、省绿化模范县、省卫生城市等数十项荣誉,实现了“从名称到名片”的华丽转身。
大生态:阳光空气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从鹧鸪山脚刷马路口到马尔康城,美丽修长的梭磨河垂直高差600多米。毋庸置疑,这是一条开发水电的绝佳河流。奇怪的是,河流至今没有规划和建设一座水电站。马尔康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张君鉴介绍,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早已经明令禁止开发。
作为省内欠发达地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马尔康经济总量较小,底子薄弱、发展不足。
进入经济新常态,面对加快发展的压力,马尔康市的决策层和干部群众头脑清醒,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阳光、空气、蓝天、白云才是马尔康最大的优势,绝不以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013年前,马尔康松岗镇有一个阳光硅业公司。“只要一上马生产,硅厂灰尘大、烟也大,到处都是灰蒙蒙的。”村民赵春秀回忆。
对此,马尔康态度坚决,对落后产能一律进行淘汰和技改提升,并再三明确: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不管投资多大、效益多好,坚决不上;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
这不仅是一股重整山河的勇气,一种大局意识的担当,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生态不是城市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是城市建设的引领,这是生态文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认识。”马尔康市委主要领导言语中透着坚决,透着自信。
为此,马尔康牢守生态底线,更加注重生态林业建设。完成昌列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人工造林1314.4亩、封山育林2798.8亩,补植补造退耕还林地苗木日本落叶松12万余株。马尔康城中栽花种草,公共绿地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89平方米……
生态保护离不开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中,马尔康还明确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3763.2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6.82%。加强3500米以上的山原区域、河谷流域地区、旅游风景区域、文物古迹区域、饮水水源地保护等五大环境保护控制区管控,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着力推进梭磨乡、沙尔宗乡、大藏乡等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生态保护,为马尔康换来天蓝、云白、水净、地绿、城乡美的环境。如今,这颗明珠城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进深度转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大未来:
围绕避暑康养旅游,马尔康还规划建设1.3万亩有机蔬菜、0.1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万箱阿坝中蜂等,全面布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凭借好阳光好空气,避暑康养旅游在马尔康星火燎原,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相得益彰,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比翼齐飞。
今年,马尔康已接待海内外旅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6亿元。其中,紧挨马尔康城的毛木初村,就格外受到游客青睐,这里的农家乐一到夏天一座难求。“马尔康的水是甜的,菜是甜的,民风是淳朴的。”舒适的环境,安逸的生活,更是引来了不少外地人到马尔康居住。
对幸福的追求,永远在路上。今天的马尔康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环境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开创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崭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