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成就综述
甘孜州环保局大楼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现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事关民生、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构成一个地区影响力、美誉度、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能让一个地区更富有,生态建设可以让这个地区发展更永续。
近年来,全州上下牢固树立“生态立州”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看天空蓝不蓝,看流水清不清,看群众口袋鼓不鼓”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实践标准,突出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美丽生态,圣洁甘孜已成为我州的一张金色“名片”和最大“品牌”。
感言
州环境保护局局长
袁亮
春华秋实又五年,甘孜环保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扎实打拼,用勤劳智慧战胜了种种困难;厚德载物斩荆棘,甘孜环保人经历坎坷,风雨兼程,艰苦奋战,用辛勤汗水结下了累累硕果。7月的格桑花开遍草原,12月的雪花盖满了山头。五年耕耘,一路走来,这些只是甘孜环保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五年创新,全州环保系统解放思想,竭尽全力珍惜呵护每一个美的元素,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发展之路;
五年开拓,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环保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生态立州战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奋进,生态环境保护长足进步,农牧区环境治理新格局徐徐拉开,生态底色的全域旅游迅速发展;
五年腾飞,农牧民群众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人居环境更好了,城市牧区更美了……
五年劈波斩浪,五年沐浴风霜。
时光的脚步虽然快了些,但留下的印记却让甘孜人刻骨铭心。甘孜环保人始终为和谐甘孜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美丽甘孜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为甘孜儿女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念一转变,事业大发展。五年来,甘孜环保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环保厅的业务指导,得益于全州环保人的实干,今后的工作依然要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拼搏实干、锐意进取。五年一个征程,五年一个坐标。经过“十二五”科学发展的洗礼,“十三五”的环保工作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坚信甘孜环保必将跨越新的发展高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一直是甘孜最生动的颜色;生态,一直是甘孜发展战略中最耀眼的名词。
蔚蓝的天空、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原、美丽的雪山……我州大美天成,是诗意栖居的家园、是生灵恒美的净土。
“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 这是州环保局局长袁亮常说的一句话。“十二五”以来,我州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为目标,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化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位置加以实施,不断加快绿色步伐,壮大生态经济,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全面铺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树立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门槛,更是检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做到绿色与经济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环保先行的理念落到实处,真正让载体平台更强,落户项目更优,生态环境更美,增进百姓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全州经济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时间回拨到2012年12月,州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甘孜州委关于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决定》。提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必须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生态是立州之本,产业是强州之路,科教是兴州之基,法制是治州之策,和善是安州之道。“生态立州”,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让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相协调,实现生态发展。
2013年,我州全面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美丽甘孜。回顾“十二五”,我州环保工作,可谓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是老百姓对环保工作最基本的需求。而在“十二五”期间,为了广大老百姓的这一需求,州环保局倾情倾力,坚韧有为,建设环保工程,寻源治污,多措并举,打赢了一场场漂亮的环保战役,也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绿树成荫、山青水碧的生态环境。
重拳治理,谋求民生福祉
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我州一直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环境。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现出了鲜明的“甘孜特色”。全州空气质量均保持在优良天气。仅去年1至12月份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2天,PM2.5浓度均值为20微克/立方米。
“加强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着手,环评是环保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评制度的精髓和根本功能就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这是环评领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环保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中,环评必须走在前面,充分发挥环评制度在优化经济发展、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环评的有效性和管理能力。”州环保局袁亮局长如是说。
如何切实服务全州社会发展大局,用好源头控制的“调节器”作用,这是摆在州环保局面前的一个难解之题,是勇往直前还是畏头畏尾?然而实际的工作成绩,给出了答案。
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亮剑行动”,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执法态势。特别是去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州环保局对环境违法行为尤其是违法排污、坑害群众的恶劣行径敢于亮红灯、下重拳、出狠招,并加强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坚守环保底线,严格把关,严控污染,坚决遏制“三高一资”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获准进入我州。抓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坚持现场踏勘减少环境风险,优化环评专家库,严把环评审批前置关。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我州地方经济发展,州环保局积极协调衔接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尤其是我州涉及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省“813”项目(康古至龙同坝步游道、冲古寺至洛绒牛场观光车道、蓝月山谷景区门禁系统、康古景区门禁系统等19个项目),拟建的两河口水电站、叶巴滩水电站、硬梁包水电站、国道317线、318线改建、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俄初至半岛公路、海子山至桑堆乡磨房沟公路、国道549线甘孜九龙至石棉公路(含大卡子隧道)、国道215线巴塘竹巴笼(西藏界)至得荣二龙桥(云南界)、省道220线道孚至二嘎里(阿坝界)公路、川藏电网联网工程等92个重点项目环评文件最终得到环保部、省环保厅的审查审批,为项目的立项开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与省厅协调并请示将我州21个县、重点乡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项目和13个县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修复类的重点项目56个委托给州本级进行审批,加速了我州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补齐了我州城乡治污能力的短板。
严格简政放权,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提高环境属地管理。创新举措,强化服务大局。积极采取“集中审批”和“一站式审批”方式,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现如今,州环保局已将80%以上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和验收下放到各县局,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属地化管理能力和行政审批效率。将9项行政审批工作全部集中进驻行政服务大厅,并根据有关要求,进行了审批流程再造,梳理了窗口办件流程、限时办结机制等。印制了“一次性告知单”、“办事指南”等材料,将申请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等全部在行政服务大厅和网站向社会公开,做到了程序规范、服务优质,较好的完了各项工作,期间接件548 起,办结548起,获得红旗窗口8次,无一次投诉,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显著。一是结构减排项目关停工作进展迅速。根据甘孜州“十二五”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州关停了康定跑马山水泥厂、泸定二郎山水泥厂、巴塘佛光水泥厂和泸定桥水泥厂立窑项目等产能落后企业,累计削减氮氧化物105.24吨、二氧化硫244.92吨。二是工程减排项目全面推进。为泸定桑吉卓玛酒厂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设施和四川泸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降氮脱硝项目争取了减排资金,并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投入使用,形成了减排能力;积极与州县各部门协作,大力推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完成康定、泸定-海螺沟、稻城-亚丁、甘孜5县(管理局)的污水处理厂和全州18个县(市)的垃圾填埋场建设。三是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该局累计发放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3万余份;为转入转出车辆出具达标证明200余份;推动并完成机动车定期环检机构建设,并取得省环保厅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资质委托。
环保工作关系国计民生,流域环境安全关系生命健康。
“十二五”初期,甘孜州有工业废水企业22家,主要以铜铅锌采选行业、黄金采选为主,到2015年由于水电开发,金属价格下滑等原因目前在生产企业9家,淘汰落后产能兼、转、并及长期停产13家。一是企业污染治理有效。积极采取限期治理等措施督促企业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十二五”期间,全州对产生废水的企业进行了治理,投入8854.6万元(其中争取上级支持资金1341万元,企业自筹资金7513.6万元),治理了丹巴美河矿业公司等11家废水工业企业,通过治理,有效控制了重金属污染源的排放,确保了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二是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联系省环保厅组织专家到我州对部分清洁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评估、检查,已完成四川里伍铜业股份公司等14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编制工作,同时3家企业已实施完毕并通过验收,其余在生产企业正在实施。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我州企业的能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风险,确保了环境安全。
双管齐下,呵护碧水蓝天
环保部门手上还有两只“无形的手”,一只是环境监察,一只是环境监测,呵护碧水蓝天,需要严格的环保执法来保驾护航,需要准确的监测数据来佐证求实。
“十二五”期间,我州不断加快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察能力。州级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已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并通过达标验收。丹巴、炉霍、理塘、稻城四县已达到国家三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要求并通过达标验收。
一是健全监察执法制度。不断完善健全环境执法人员在实施现场检查、案件调查、排污费征收稽查、后督查等方面的环境监察执法制度,严格稽查,逐年规范两级监察机构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二是推行重点污染源企业A、B类分类分级监管,落实系统网格化监管制度。根据重点企业分布情况,结合执法能力现状,按照审批主体不同,逐步完成全州重点污染源企业A、B类分类划定及巡查计划制定,明确分级、主体和责任,全面落实两级监察机构网格化监管区域和责任体系,将各自网格内所有污染源的环境监察责任落实到人。
与此同时,州环境保护局还切实加强环评宏观管理,尤其是对全州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矿山开发和交通建设等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对重大决策、重要规划、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环保竣工验收等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十二五”期间,州环境保护局积极协助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对我州的重点建设的输变电线路、水电站、水泥厂等85个项目开展了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确保了我州重点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有效执行。
“十二五”期间,州环境保护局结合州委实施城乡提升战略部署,做实“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加强农牧区面源污染防治,以项目为支撑,实施丹巴、泸定、九龙、巴塘、稻城、道孚、理塘、色达、炉霍、石渠、得荣等11个县农牧区面源污染防治、农牧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试点工作,投入资金近2962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垃圾收集处理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十二五”期间,不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管控,升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数达6个;升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总数14个;州级以上保护区已全部完成本底调查和总体规划,80%的县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完成本底调查和总体规划。完成了全州自然保护区的清理及核查工作。经清理核查,全州国家级保护区共有6个,总面积共计18504.34平方公里;省级保护区共有14个,总面积共计7800.04平方公里;州级保护区共有4个,总面积共计764.84平方公里;县级保护区共有18个,总面积共计13030.8平方公里。自然保护能力建设项目增加。积极指导丹巴墨尔多、九龙湾坝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生态保护项目累计10个,资金1173万元,实施内容为:保护站、标示标牌、巡护车、生态监测站、环保设备、生物多样性现状、编制保护计划等。生态细胞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285个。指导完成1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1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为加快生态甘孜建设,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加快生物多样性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协调,炉霍县、稻城县已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多样性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同时,积极配合稳步推进甘孜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编制了《甘孜州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的重点和任务,以此为契机,为切实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保护全州生态环境。
让农牧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州环保局这五年来的创业之本。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加强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我州已划定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27个,按照城市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对27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标示标牌、隔离围栏、视频监控等开展了规范化建设,争取省级资金3075万元,均实施规范化建设。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全州乡村,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美好乡村成了甘孜的“金名片”、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行尽甘孜皆是景,一池山水满城诗。如今,放眼甘孜,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甘孜州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甘孜人正在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甘孜日报通讯员 王琴华 肖先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