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1-13

草地乡百姓生活的幸福嬗变

采访对象:九寨沟县草地乡乡长盛涛

1月4日,沿着蜿蜒的公路,记者驱车来到九寨沟县草地乡上草地村。放眼望去,巍峨的雪峰悄然耸立于天地间,走进草地乡,笔直洁净的大道、纵横交错的村道、独具白马藏族特色的民居,将整个村寨点缀得如诗如画。

记者见到九寨沟县草地乡乡长盛涛时,他正忙碌着,一边在笔记本上“沙沙”地写着,一边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商讨村里精准扶贫和护林防火的事宜。

“这五年来,我们村发生了巨变,这都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和村干部们的努力。”盛涛说,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九寨沟县草地乡转变政府形象,把群众当“家人”,群众的事当“家事”,放下“身段”走近田间地头,针对百姓反映的问题对症下药,逐个击破。如今,基础设施升级了,产业发展也上路了。

“十二”五期间,草地乡的变化始于道路的畅通。2011年,从九寨沟县城到草地乡道路条件差,到草地乡,要从甘肃省哈南寨过去,全长足足有5.2公里的山路。5.2公里对于九寨沟县最偏远的通乡公路来说,并不是很长,然而对于祖辈生活在这里、奔忙了数百年的草地乡人来说,却是一段难言的百年坎坷路,它不仅颠坏了一季季好收成,更颠破了一代代致富梦,“真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坑不断小坑连绵。”说起以前的哈草路,盛涛连连摇头。

修路,成了村民们长期的愿望。为了尽快解决“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8月,在九寨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草地乡积极与甘肃省文县协调,经过多方努力,投资1500余万元、全程5.24公里的幸福路、致富路全面开始动土修建;2013年9月,在声声鞭炮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昔日坎坷的泥巴土路,“变身”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如今,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盛涛有太多的感慨。哈草路的修通,不仅让村民的出行便捷了,更打通了村民们的眼光心路,眼界开阔了,思路更亮了,草地乡连通外界的幸福之路越发通畅了。

行进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跟随盛涛的步伐,记者来到了草地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心。在网络信息中心,许多村民正在网上浏览资料,网页上各类新闻图片让人眼花缭乱;在老年人活动中心,三五成群的老人正有说有笑地锻炼身体;在图书阅览室,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拿着书本仔细翻阅……

盛涛告诉记者,2014年,草地乡投资建成集图书阅览室、网络信息中心、多媒体室、音乐室、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白马文化展览厅等功能模块为一体的九寨沟县首个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心,如今,新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如潮水一般涌入老百姓的世界,不断更新着大家的思想观念,更缩短着草地百姓与世界的距离。

道路通了,网络通了,草地乡连接外界的幸福路也畅通了,然而无产业、无致富道路变成了压在盛涛心中的另一块大石。

“为改变草地乡经济落后的现状,2012年,我们乡党委、政府以‘调查报告’形式制成上百份问卷,挨家挨户发放至百姓手中,收集百姓对草地乡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的意见建议,以及最需要和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增收致富渠道问题。”盛涛说。

在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与调研后,草地乡决定按照立品牌、走市场、高标准、创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养殖新技术扩大发展白马藏鸡、中蜂养殖等当地原有产业;鼓励发展灵芝、羊肚菌等中药材种植业,并与九寨沟管理局积极协作,选拔当地原生态文化人才输送至九寨沟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进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展演,不断扩大百姓致富增收渠道。

与此同时,为让各村老百姓及时掌握致富和种养殖信息,草地乡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各类致富及种养殖信息,让老百姓不出家门也能随时受到培训。

“从颠簸的通乡路到如今的水泥路,从与世隔绝到网络连接外界,无产业到种养殖业、文化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这五年来,草地乡百姓已经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模式,相信,下一个五年,草地乡的发展会上一个新台阶。”望着眼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盛涛满怀信心地说。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