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藏地密码>>藏地之秘

发布时间:05-10

德格为何被誉为是康巴文化的摇篮?

  德格,这个在整个涉藏州县乃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既是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故乡,又是联结川、青、藏三省区的交通枢纽,还是康巴多彩文化的摇篮。

  德格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尔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其县名相传为萨迦派第一代祖师、第五代萨迦法王八思巴:途经德格时,将德格第二十九代索郎仁钦,选定为“梭本”(膳食堪布。掌管贵族喇嘛饮食的人),称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质和福份,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从此,索郎仁钦以藏族习惯简缩法取其中的“德格”二字作为家族名,地名也随家族名称为德格,亦为县名。

  德格不仅有康巴最大的印经院,还有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几大著名寺庙,德格的藏语公认为是康巴地区的“官话”。康巴宗教文化在德格世世代代传承,德格已经成为雪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

  【康巴文化的摇篮】 早在公元7世纪,德格已是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在康巴的中心,建有本教在康巴的祖寺和最高学府登青寺等一大批本教寺庙。到了公元九世纪,以吐蕃赞普朗达玛为首的西藏部分贵族大兴灭佛之风,佛教在西藏遭到空前禁绝,西藏不少佛教僧人被迫逃往印度、青海和康巴等地,其中的一部分佛教僧人逃至德格境内,在金沙江边的邓柯等地传教,与当地业已存在多年的本教既相排斥,又相补充,最后达到相互融合,彼此相有。到了10世纪的下半叶,一种本地化的新型佛教——藏传佛教开始在德格及多康,一带形成,后来又从德格及多康一带回传西藏,使佛教在西藏乃至整个高原得以复兴,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中所说的“后弘期”的“下路弘法”,不少德格僧人成为“后弘期”的开山鼻祖,他们在德格创建了不少寺院,德格因此而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在康巴的中心。
  公元13世纪,元朝统一了整个高原,萨迦派僧人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的重用,被册封为帝师,成为涉藏州县地方事务的主管。德格的萨迦派僧人索郎仁钦因得到八思巴的赏识而成为其近侍,被封为多麦东本,并赐以“四德十格之大夫”的美誉,成为德格家族的第一代土司。
  明末清初,德格土司势力扩大到邓柯、石渠、白玉、江达等县的一大片地区,并逐渐取代了其它一些大土司的地位,成为康北最大的土司。
  到了清雍正年间,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兼任更庆寺主,对德格地区各教派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使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在德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德格不仅有萨迦派在康区的祖寺更庆寺,还有噶举派的主寺八邦寺,宁玛派的主寺竹庆寺和协庆寺,格鲁派在康区的祖寺更沙寺,以及本教在康区的祖寺登青寺。
  登巴泽仁主持修建的德格印经院,广泛搜集各教派的经文典籍并雕版印行,在其领地内形成了各教派彼此兼容,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使德格集中了康巴藏传佛教各派精粹,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藏文化大师,使德格成为公认的康巴文化的摇篮。

  

  【德格印经院】 德格县在藏高原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称誉。纵观藏族历史,在这里可谓学者云集,大师倍出。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之一,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

  德格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东欧普龙沟口文化街中段。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由德格第42代土司,六代法王确吉·登巴泽仁(1687-1738)创建的。这是一座常见于涉藏州县的寺庙式建筑,它依山就势,坐东朝西,欧曲河就“听话”地从其前面静静流过,给这座古寺增加了几多流动的美感。
  德格印经院全名叫“扎西果芒大法库印经院”,人们又习惯上称其为德格吉祥聚慧院。公元1729年,德格土司登巴泽仁首倡刻印藏文典籍后,历代延续,刻有大藏经、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派诸上师各种文集,包括显密乘并其它著述,现存有大量木刻书板。它占地5千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平方米,大小藏式房屋几十间。历史上与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和日喀则那塘印经院,并称为三大藏式印经院,也是迄今留存的唯一的藏式印经院。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至今保存着近三十万块藏族书版和画版。德格印经院的藏版,不但在国内以藏传佛教各教派经典兼容并包,收藏之广,收藏之富而著称,而且因其某些珍本、孤本而举世瞩目,反映了它在我国涉藏州县三大印经院中首屈一指的地位,不愧为藏族的文化宝库。所收藏的典籍内容,包括各种佛教经典的译作、著作、传记、历史、医学、哲学、天文、历算、辞书文法、诗词音韵、音乐、美学、雕刻和工艺技术等,有著名的《甘珠尔》、《丹珠尔》、《萨迦全书》、《四部医典》、《医学总集》、《西藏王明鉴》、《宗喀巴全集》、《西藏宗教源流》、《汤东王传》、《佛教源流》、《卫藏神山志》等,所印藏文典籍,不仅发行川甘滇青,而且远销印度、尼泊尔、东南亚和西欧等地,成为雪山深处的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

  正因为它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宝库,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虔诚朝拜,就连发誓赌咒也把德格印经院作为誓词,德格印经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到德格印经院观光旅游,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不论何时,院内院外到处都是朝拜的盛大场面。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的人们,他们首尾相连排成巨大的长龙,一个个手里转动着经轮,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念诵着六字真言,将整个印经院围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回又一回,祷告的声浪震荡山谷,虔诚的程度令人感叹。这就是藏民族对自己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吧!

  【格萨尔】 据有关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德格县的阿须乡岔岔村,就是格萨尔的诞生地。根据藏文史籍记载,康北地区古代有一个被称为“岭”的大部落,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石渠和白玉等地区,就是古代岭部落集中居住的地区。
  格萨尔王出生于公元1038年,逝于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王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放牧为生。他自小聪慧过人,顽皮好强,于16岁赛马称王后,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智勇双全,一生除暴安良、扶贫济弱、南北征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终于在康北大地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岭国。格萨尔王去逝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庙内藏有总管王东族的家谱、格萨尔的朱红印章、娘察阿登的宝剑、结瓦伦珠的轮子等物,在神庙的外厢小房内有岭国英雄们的坐骑和马鞍、辔等壁画。解放后,国家将这座神庙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可惜在“文革”中全部被破坏了。现在所看到的格萨尔纪念堂是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的。
  【格萨尔王传】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传》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史诗,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在古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 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成熟和完善。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憎侣,他们所编纂和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抄本。
 《格萨尔王传》是11世纪由人民群众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她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这部史诗在广阔的背景下,以恢弘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抢救这份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现在,在大批藏、蒙、汉等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及研究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早已把我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同样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平等,正义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她本身就是一首诗篇,一首悲壮苍凉的诗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一首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诗篇,一首孕育着创造精神,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篇。从《格萨尔》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时间跨度非常之大,有千年之久;从藏族的社会形态来看,自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经历奴隶主专政和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农奴制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依然在辽阔的青藏高原广泛传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表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历史上藏族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都对《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产生过影响,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都在这部宏伟的史诗里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使她日趋丰富和完善。反过来讲,《格萨尔》对各个时期藏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在藏族文化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在藏族文化史上没有第二部著作, 能像《格萨尔传》那样深刻地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格萨尔》堪称“奇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史诗《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列入了2002—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支持和参与中国政府对这部藏族口承史诗创作千年的纪念活动。这是我国唯一一个入选项目。
  【竹庆寺】 全名竹庆邬坚·禅林。是宁玛派在四川甘孜州德格县境的著名寺庙之一。藏历第十一丁卯之乙丑,即公元1685年,藏族高僧白玛仁增所倡建,首创依据梵本注疏教学十三部经论之例,讲修显宗密乘以及其他学问之风,盛极一时。许多通人证士如局迷旁和巴珠活佛等皆出身于此寺。
  【八邦寺】 全名德格八邦·圣教法轮寺。公元1727年,藏族高僧司徒曲穷所倡建,为噶居派讲修显宗密盛的主要经院之一。
  【更庆寺】是萨迦派大寺之一。因是历代德格土司的主要供施之所依,故兴盛讲修之道,成为德格范围内众多寺院之母寺。更庆寺有于1616年建成的如意见脱大殿、法王登巴泽仁于1729年建成的以大法库印经院为主的35座法殿、执行每日诵修酬补仪轨的十八座酬补法殿等。如意见脱大殿中供有与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原料同出一处的释迦牟尼佛,以及各种珍贵原料做成的佛像和超以十万计数的唐卡画,还有金粉、银粉书写的七百多部经卷,素抄的经卷不计其数,还有23万多张经版母版和金灵塔等诸多珍贵的灵塔。
  德格不仅是藏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像以上所介绍的竹庆寺、八邦寺、更庆寺等一大批在高原乃至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规模恢弘的寺庙外,还拥有众多自然风光。德格境内多高山、河流,天上人间——雀儿山,以海拔6168米的雄峻身姿傲然屹立在南部高原,与3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交相辉映。人间仙境——玉龙拉措(新路海),是众多海子中的明珠。奔腾的金沙江流经县境西面,江岸陡峭险峻,有众多险绝美景。江对岸,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西藏。县内与金沙江这条界河同样出名的还有雅砻江及这两条江的十余条支流。30余座洁白的冰川,更是铺在大地之上的条条哈达,与高山、河谷、森林、草原、湖泊共同组成了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