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挖掘机盖新房。
武侯(崇州)白玉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跨区域结对共建
5月的甘孜,野花初绽。位于甘孜和西藏交界处的白玉县城,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仿佛正振臂迎接新一轮春的到来。
5年援藏以来,成都市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实施了16个援建项目,全面改善了这个边远县城的面貌。曾经只用“一杆烟”时间走完全县城的白玉县,如今变成了高原上的一处风景。
但援助没有停步,而是更深入、更细致——第三批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党组织跨区域结对共建”活动,探索更为贴心的“精准援助”。
如今白玉县全部17个乡镇与武侯区13个街道和崇州4个乡镇(街道)“1对1”结对,得到了“量体裁衣”般的援助,有效解决各自最迫切的发展需要,孕育出梦想之花。
一台挖掘机建造一村人的希望
尽管灯龙乡离白玉县城只有70多公里,但是今年已经60多岁的扎西增科却很少到县城。层峦叠嶂的高山,阻隔了灯龙乡老百姓通往外界的道路。
灯龙乡党委书记蒲吉源说,这里“几乎没有产业可言”。灯龙乡是白玉县最贫困的地区,贫困户发生率高达51.2%。
而对年迈的扎西增科来说,比起发展产业,让全家9口人“住上新房”这个愿望来得更加直观和迫切。
“不是不想修,是根本修不起。”蒲吉源说,在当地建一所两层楼的藏式房屋,至少需要14万元,很多人家要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还是很困难的。
扎西的愿望,一直梗在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领队曾咏梅的心里。
但要实现并不容易。武侯区计划拿出财政5‰作为支援白玉县的援建资金,但均围绕县城开展基础设施或重大项目建设,没有余力再帮助所有老百姓建房。
去年4月,在“基层党组织跨区域结对共建”活动中,武侯区机投桥街道和灯龙乡结对共建。蒲吉源第一次到机投镇参观,一眼就看到了遍街销售的挖掘机。
“只要乡上有一台挖掘机,提供给村民建房用,可以在建房时为他们节省至少4万元,相当于给了村民一笔不小的建房补贴。”蒲吉源的思路,和机投桥街道援建人员“四两拨千斤”的想法不谋而合。
今年4月,价值30多万元的挖掘机运抵灯龙乡,扎西增科和另外两户村民成为了第一批受益的群众。如今,扎西增科家的新房已经开建,就在离乡政府不远的大路边。
一次产品开发告别靠天吃饭
往年的5月,白玉县不少群众都在忙着挖虫草。但今年,泽翁曲珠想借工作队的援手,带领老百姓告别“靠天吃饭”。
泽翁曲珠是白玉县麻绒乡的党委书记。麻绒乡离县城较近,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7个村里至今仍有4个是贫困村。“为什么老百姓就是富不起来?”泽翁曲珠的困惑,也摆在了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的面前。
寻找致富路,来自“现代农业发达城市”崇州的援建干部廖强,一眼就瞄上了当地出产的芫根。“相比青稞,芫根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效益都更好,可以用来开发雪域高原绿色健康食品。”
同样利用结对共建平台,麻绒乡如当村与崇州文井江镇大坪村牵手合作,文井江镇出资,并组织当地一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在麻绒乡收购了10吨芫根进行榨菜型产品的试开发。在世代都将芫根作为喂牛饲料的白玉县,这一举动,让当地所有群众格外激动。近日,这些首批推出的芫根产品,已引起了日本客商的关注。文井江镇还计划引入第二家企业进行多元化生产。“按照芫根亩产1000-2000公斤来算,以收购价0.4元为基准,老百姓一亩地最多就可增收800元。”望着山坡上规划出来的两亩初加工基地,廖强已经有了更多盘算。
一场跟岗培训带来的大提升
山岩乡与白玉县城相距150公里,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横亘其间。地广,人稀,这让基层管理和服务成为难题。
站在记者面前,年仅20岁的山岩乡驻村干部柴磊说自己“不是必须出去办事,一般都不会离开乡里”,但他一开口谈工作,却满嘴新名词,“数据库”“信息采集”“分类管理”……
柴磊说,这是得益于去年10月他到武侯区红牌楼街道的跟岗学习。“不管是生活环境治理还是产业发展,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干部的能力。”通过结对共建平台,去年10月,柴磊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来到武侯区红牌楼街道。结合具体的工作职责,柴磊被安排到民政部门锻炼。
把街道居民信息统一纳入数据库、文件材料规范写作、养老人群分类管理……两个月下来,柴磊学会了很多东西。上个月初,他回到乡上后,立即组织各村干部采集相关信息,打算效仿建立信息数据库,把全乡的人、车、马、牛信息统一记录起来,“也建一个数据库来提升日常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