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伊始,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或积月、或积年而至拉萨朝佛,相识的人 们三五成队,在共同信念的支配下,虔诚地移步而行。久远的过去,朝佛的信徒双手空空,衣粮不备,沿路乞讨。当今一般的是有一信徒专司衣粮,主管磕长头信徒的衣食住等方面后勤,为同伴提供方便,并且此人不得更换他人磕长头。而磕长头的信徒则一丝不苟,绝不想用偷懒的办法不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四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淹嘛呢叭咪”,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石”(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为难解的佛教术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毡或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仪式中诵唱佛经,以六字真言为多。
磕长头当与藏传佛教有关,更与汉族的磕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繁缛的一种基本礼节。《周礼·春官·大祝》中记载了九种拜礼:“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说明了远在周代这种礼节已成熟而被广泛推广。“神腰及股而势成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着地为拜。”跪从字面上讲是足之势成危状,对于被行礼之人,行礼者处于人身不安全之状,首先以态证明自己对被行礼之人无伤害而无需防范;拜,则从其意而观之,是说明行礼者对被行礼者表示谦恭,口服心服,甘于受制于人,俯者低视,双手下垂及地,臣服于君之状不言而喻。只有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才宣布取消君臣之间膜拜之礼。
唐与吐蕃相通,揭示了两优秀民族之间更大规模的相互学习。磕长头,应当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续,在佛教的威召下,信徒们为表明其信仰之虔诚度,而将跪拜礼更加繁缛化,加上全身俯地,益示之臣服。慢慢地,这种仪式不但在宗教领域被推广,而且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并加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