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文化>>格萨尔

发布时间:08-23

在坚守中传承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其技艺可追溯到公元17世纪,主要分布在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其中尤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具代表性。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技法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2006年5月,该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感知两条不同的传承路
    6月25日,在位于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四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厅,多名外地游客正在参观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在向游客介绍那些栩栩如生的石刻艺术作品。这位年过半百的男子叫巴德(传承人登记名为:克找),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心二楼的传习所,随着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一幅格萨尔石刻作品在所彭的雕琢下渐渐展开。所彭告诉记者,他不是非遗传承人,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使自己喜欢上了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


    在与记者谈起自己的艺术之路时,巴德的眼里一直有一种光芒在闪烁。今年53岁的巴德,是色达县康勒乡达西村人。他的父亲托里,是一位格萨尔彩绘石刻艺人。从14岁起,他开始向父亲学习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巴德告诉记者,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但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影响,自己才走上了格萨尔彩绘石刻之路。
    从子承父业再到吸众家之长,自离开故乡的那天起,巴德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起来。1979年到省藏校学习藏文和美术,并开始涉猎泥塑技艺,随后又向德格民间艺人扎西泽郎学习彩绘石刻,然后又到西藏、甘肃等地学习绘画、石刻技艺。巴德说,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艺术造诣,是因为有一批名师指点,是因为自己的不断探索和长期坚守。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在学习石刻和绘画,亲戚朋友中的十多个孩子也成了他的入门弟子。
    与巴德相比,所彭学习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今年48岁的所彭,是色达县大泽乡岗扎村人。这个村是纯牧业村,村民们世代以放牧为生,除了牦牛之外,所彭见得最多的就是石刻了。所彭说,当时草场上有一位叫土登的老人,成天用铁凿在石板上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在悦耳动听的敲击声中,一幅幅神奇的画面跃然于石板上,经过老人用各种颜料涂涂抹抹后,一件件彩绘石刻就成形了。有一次到色达县城,所彭在街上捡到了一根钉子。回到草原后,学着土登老人的样子,所彭用钉子在石板上玩起石刻来。看到所彭对石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土登老人决定将所彭收为弟子。于是,在所彭十二岁那年,正式拜土登老人为师,学习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



    所彭告诉记者,刚开始学习石刻技艺时,就是刻一些“六字真言”之类的作品。经历了五、六年的磨砺后,就开始在土登老人的指点下,刻一些简单的佛像作品。土登老人辞世后,所彭便担负起传承老人技艺的重任。从参军再到退伍,直到今天,彩绘石刻仍然是所彭的最爱。他说,虽然自己不是非遗传承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喜欢这门技艺,也乐意为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彭说,他最遗憾的是自己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人学习石刻技艺。但他坚信,经过发掘和保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行走在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传承路上。
    回放彩绘石刻制作过程
    色达县位于我省西北部,格萨尔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有着“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我州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巴德告诉记者,格萨尔彩绘石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巴德说,色达县境内有丰富的天然页岩资源,艺人一般就地采选石质相对坚硬、板体形状好的天然石板作石刻原材料。但随着当地页岩资源的减少,现在需要到道孚八美和康定塔公,甚至更远的地方去采购石刻用石材。
    “石材共分为三等,艺人一般会根据不同的材质,来确定所选石材用于刻字、刻佛或者刻普通图案。”巴德告诉记者,石板选好后,还要对其进行“泡制”,一般都是挖一个土坑,把石板放在坑里,然后盖上一层土,再洒上水,“浸泡”六、七天后,石板就“制”好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石材硬度适中,刻制时不发生爆裂现象,确保线条更加流畅。
    经过第一道工序后,将石板打磨平顺,然后在石板上进行构图。构图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构图、线描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刻制了。艺人一般采取立刻、刮刻等方式,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另据介绍,石刻用的工具一般都是自制的,有三、四十种之多。
    “刻一幅一米高、八十公分宽的作品,一般用时在一个月以上。”所彭接过巴德的话说,在格萨尔彩绘石刻中,最理想的尺寸就是一米高、八十公分宽。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很不容易找到这么大、又适合石刻的石板。此外,也有一些人采用机器进行刻制,但这就失去了艺术的本来价值。
    图案刻制完成后,就要进行洗石。以前是用牛粪充当洗涤剂进行清洗,现在则直接用洗洁精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将石板凉干,就可以上色了。巴德说,彩绘石刻的颜料以前都是从印度进口的,现在也开始使用藏画颜料或广告颜料。上色笔原来是用马尾自制,现在基本上都是用的毛笔。在上色之前,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基色干定后便开始着色,该道工序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以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着色。一幅一米高、八十公分宽的石刻,一般上色耗费的时间大概在半个月左右。完成上色后,大多还需要在石刻表面涂上一层清漆,这道工序既有保护石刻的作用,还可以使画面历久弥新。
    真正让艺术瑰宝大放异彩
    据了解,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格萨尔彩绘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在采用凿刻、直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据巴德介绍,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可独立成画,作品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用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等,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实现了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
    “为了使格萨尔彩绘石刻得到持续传承,让这一艺术瑰宝大放光彩,色达县委、县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对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保护,专门建立了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投巨资建立了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设立了格萨尔彩绘石刻展厅和传习所,向更多的人展示这一门独特的艺术。”色达县文旅广新局副局长方红玉说。她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经有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人17人,其中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2人,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轻轻的敲击声仍然在大厅里回荡,把记者的目光牵到了辽阔的金马草原上。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格萨尔征战的金戈铁马,也看到了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的美好前景。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