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藏地密码>>阳光探秘

发布时间:08-31

唐时东女国继昌都之后的又一乐土丹巴梭坡乡

时隔千年的女国文明,在今天的旅游潮涌中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女国究竟在哪里?众多藏汉文史都记载有东女国地理概貌与民俗风情;也有很多近代专家学者不止一次地对东国女做过探究和考定;还有的专程寻找东女国,以求女国的正本清源。走遍康巴大地,获得大量史书所不载的第一手资料,并发表有各自独到见解:有东女国中心“昌都说”,有“丹巴、道孚说”等不同观点的论述。我们通过这些实证性论述与古史记载的明文,来比对和推考出川西高原女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确切地理区位。下面我们从“昌都说”说起。

“昌都说”的提出者是著名史学、藏学家任乃强教授。他依据古史记载,将东女国首都“康延川”定位为昌都。我们来看看文史资料,汉译藏史记载:“初唐时期,唐蕃间分布着这样一些民族,冈底斯山以北,羌塘南部、天湖附近,及怒江上游区是羊同。散居羌塘北部,青海西南金沙江流域而以玉树为中心的是苏毗(又称‘孙波’),与苏毗同族的两个女系中心部落,一个是西女,住阿理西部,拉达克列城一带;另一个是东女国(吐蕃称它为‘康国’),住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包括当今昌都察雅类乌齐、八宿、察瓦龙、盐井、门控、贡党,北至隆庆,西至丹达山一带。以昌都为中心,住金沙江上游牦牛河的是多弥;以甘孜为中心,住雅砻江和金沙江间的是附国;住康南雅砻江、理塘、巴塘一带的是薄绿;散居茂州和岷江西岸诸山一带的是西山八国(包括后来逃此的东女和白狗的一部分);白兰和大小封左散居巴颜喀喇山一带;党项羌包括宕昌羌、邓支羌,散居洮岷以西;以青海附近一带为中心的是吐谷浑。”

公元581年,松赞干布十三岁继承王位,公元583年从吐蕃旧都雅隆迁都罗些(拉萨),公元587年在红山顶上(布达拉山)建筑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这是他向外发展的起点。

吐蕃国内保存了原始公社制遗留的军事民主制特点,培养和鼓舞为社会战死的精神。“贵少壮,贱老弱”,以战死为最高光荣。连世战死为“荣誉甲门”。松赞干布用这个坚强的军事组织,在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平定了东方的东女、附国;626年征服了西方的尼泊尔;在此前后,西部的西女,羌塘的羊同,以至于苏毗、多弥等部都次第为他所征服;他进而于公元631年,进攻位于青海河曲一带的党项。至此,吐蕃王朝就有了现西藏、西康的全部和青海西南部,北以巴颜喀喇山为界,中间居有白兰党项二部残户与吐谷浑,东与茂州、岷江西岸之西山八国接境。这时的唐蕃间较强的部落只有吐谷浑。两个强国各有心思,相互算计,是唐蕃两国征战的开始。

以上的记载不仅讲到了初唐时期东女国的地理环境,而且把整个唐蕃间的民族都讲了个遍。同时还讲到吐蕃的逐渐强盛,把这些所记载的部落都一一吞并,后开始与唐朝接触。看了这些讲述,使我们明确了,任乃强先生考定东女在昌都是史有明文记载。公元618年前,东女确是住过昌都一带是没有问题的。

“丹巴、道孚说”的提出者是王怀林先生,他曾经担任过甘孜州副州长、州委宣传部部长,并被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为研究员。他曾走遍康巴大地,专程寻找东女国,以求女国的正本清源。他考查了母系遗风——泸沽湖的摩梭族、鲜水河上的扎巴人,再到丹巴梭坡乡亲临甲都东女王都古城,目睹了密林深处的众多古城遗迹,收集了很多山水地名和传说。他在所著的《寻找东女国》一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东女国不仅通过当地众多地名和遗迹,指示着通向历史隧道的座座路标,众多民间传说也使女国文明在今天或明或暗地时时浮现。”他通过从昌都到丹巴梭坡乡的实况探查,亲眼所见、所闻和所感觉到昌都地区的怒江称女王银河,丹巴的大渡河也称女王的门前水,泸沽湖的摩梭族、鲜水河上的扎巴人同属雅砻江范围。这一路走来,亲眼目睹了千年不衰,至今还存在着的母系遗风。史料中所记载的样样都有,史料不曾记载的还有很多,尤其是把山水地名和各种遗迹串联起来的传说,与之昌都,更能体现女国的本来面目。因此,他将东女国的地望框定在雅砻江与大渡河流域间,并提出了东女国首都“康延川”定位在昌都,距雅安足有千余公里,以当时马道日行二十公里计,需要五十多天,与史载的“东西九日行”相差甚远,如中心在丹巴则吻合。任先生之子任新建也对此作了考辨和纠正。我们再来看看相关的文史“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居民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度。”我们把这段记载以先易后难的顺序一一作如下辩解。

(一)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的地理位置?

按王怀林先生的东女国“丹巴、道孚说”,丹巴县的梭坡乡东山、戈玛山与小金县相连直抵理县境内。文、理、茂三县,唐时总称茂州,故称东与茂州党项接;下边顺大渡河康、泸、丹三县相连的东南与雅州接界;南边和西边,雅江和道孚隔罗女蛮(石棉、九龙、冕宁)及白狼(巴塘)。恰是唐书中所载的“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的东女国版图。

(二)康延川的确指地?

“康”是指康地,康方言区。狭义的康区是指原西康省所辖的甘孜州。“康延川”即是康区东南边向四川盆地过度的地带。早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出现了“牦牛缴外蛮夷”的特定名词与概念。“牦牛”是两汉时期的县名,其地在大渡河边的汉源或泸定一带。人们习惯把这一带地域称“康川边大渡河”,河的西边称“牦牛缴外”其地范围大致为今甘孜州。也就是说,甘孜州东南边延续至汉源一带的地域,是“康延川”的确指地带。

(三)弱水南流?

“弱水”是雅砻江的别名,其名来源于藏语。藏语中澜沧江和雅砻江两水,同称扎曲,汉译音为(弱,若)水,是同音异读。

(四)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

这段记载,说的是东女国迁至西山以后的事,说东女是住西羌的羌外民族。写得很简略,若作者是个知根知底的,就该直呼他是某某种族,但他不曾这样做。而且又说它的风俗也不同,是俗以女为王。这就有必要我们去了解这句话的来由和背景。

汉译藏史记载:“韦皋奉命牵制吐蕃北线兵力,出兵西山”,公元793年攻占吐蕃城堡五十余所,取得大的胜利,从这以后的七、八年间,吐蕃一面进攻南诏及嶲、黎各州,被唐和“东蛮”及南诏的联军击败,一面与唐争夺维州(理县一带),吐蕃失而复得。

介于唐蕃间的西山八国,从天宝(公元741年)以后,因河陇全失,为吐蕃所役属,备受压迫剥削。这次韦皋出兵西山获胜,其王汤立悉(女王部迁至西山,唐玄宗开元末年,女王拽夫来朝长安,被封为“归昌王”至中唐初年改另姓为王)率八国各部酋长归附韦皋。韦皋安置其众于维、霸等州(理县境内),发给粮种、牛使之生产,并委立悉等为刺史,使世袭、松州羌两万人亦相继内附。

以上的记载史家通过公元793年、公元801年、和公元741年(唐天宝年)三个特定的时间段来概括唐蕃间长达四十年的拉锯式战乱。通过战乱的发生和发展来明确时间和地点,即时间:公元741年至801年共四十年。地点:一是维州(理县一带);二是南诏(云南、西昌、汉源)一带;又以时间和地点来表现相关的地缘民族概况,即:介于唐蕃间的西山八国包括迁入的东女国,从公元741年以后沦陷于吐蕃之手,备受压迫剥削。再又通过韦皋的西山取胜来引荐名叫汤立悉的“王”,再由这个王的出现,不加介绍地直接讲述东女。从迁入西山,女王和她的丈夫手牵手去见长安王,被封“归昌王”直到改另姓为王,率八国归附韦皋为止。这又说明了这个“王”汤立悉便是东女改另姓的男王。依据:一是在说明西山八国的不少史料中总有那么一些西山八国以东女为首的习惯用语。二是当史家提到汤立悉这个王的名字以后,直接谈论东女直到改另姓为王率八国归附韦皋结束了话题。三是王怀林教授的著作中说到,唐王封给东女土地,条件是要女王的儿子掌权。这又佐证了前面所讲到的事实。这个王——汤立悉就是东女国改另姓的男王,是女王的儿子。这次他是代表西山八国总头领归附唐朝的。韦皋安置其众于维、霸等州。从此,唐朝的史学家就知道了东女国的经历。就开始有了唐书:“东接茂州党项,东南接雅州”,“东西9日行,南北20日行”,“王居康延川,弱水南流”等记载。史学家也知道西山是羌族聚居地,而东女是迁入民族。为了清楚这一点,故以西羌之别种而称之。

梭坡乡是唐时东女国继昌都之后的又一乐土。梭坡乡古称“夏几吉孟重”,意思是东方女王的福地乐土。传说这里是东女国的王都所在地。因此,这里的山、水、地及其王名都特别地挂上了一个“女”或“王”的字号。

山名:大渡河西岸的蒲角顶山称“斯亚布孟”,意思是斯亚女神山;大渡河东岸北片区的大寨山称“吉孟日达”,意思是女王的守护神

山;东南片区的梭坡松日山腰下部,称“吉孟扎贡”意思是女王的岩羊产区;松日山的东面后围山脉称“吉古那尖”,意思是王门大山。

水名:南流在梭坡乡间的大渡河,当地人称“吉孟很曲”,意思是女王的门前水,又称“吉孟毛曲”意为女王母水,汉译音为沫水。西流在梭坡大寨两片区间而在莫洛村流入大渡河的水,称“毛德龙”,意思是女阴沟,又称“吉孟龙冉”意思是女王峡谷;在梭坡片区东山、松日山与那尖山间,由北向南绕西至格宗乡流入大渡河的水称“沙德龙”,意思是大地女生殖器沟。这三大母水形成一个三角图形,将梭坡片区的重直、雅者、松日三山框在其中。北面的重直山腰部就是东女王都古城,当地人称东女王为“夏孟吉补”。“夏”是指东方,“孟”是指女人,“吉补”是指王。直译成汉语就是东女王。她又称“满道康达孟”,“满”是指下方,古时藏地分上、中、下三部,下方大致是从昌都起到甘孜州向川边(汉源、天全)过渡地带;“达孟”是指女主人;满道康达孟意思就是,西起昌都,东至汉源的地上面的女主人(女王)。

所有以上的记载,概括起来就是:在公元618年以前,分布在唐蕃间的各个部落是有较清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面貌的;吐蕃一统青藏高原后,唐蕃间就发生了无休止的拉锯式征战。从此,两国战乱成为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主体新闻。因此,其他各部落的活动就知之甚少,造成了以后文史的或详、或略、或欠载等现象;在当时,最了解唐蕃间分布民族情况的是吐蕃,它称东女为“康国”,这就说明了研究东女就必须要以康国为对象;任先生的昌都说,把东女国中心推到了康巴西端的昌都,结果是与唐书记载的“东西九日行”差距甚远。

又有藏史记载“唐朝把东女安置在维、霸等州”,又是康巴的东端,而讲述东女的专门资料是说西端,而正中的“康国”这个东女本身却放在了一边。就像我们在草丛深处观看长蛇,看头,看尾却看不见身躯。按王怀林先生的论述,仿佛把这条蛇拉在了露天坝上,能一睹全貌,明显看到头部、身躯、尾部不同形态的三个部分。

这种现象也使我们觉察到,当时的东女也像这条长蛇,头抵昌都一带,尾达维州一带,中间的身段不知占地多大?王怀林先生的“丹巴、道孚说”恰好填补了史料的这段空缺,复原了川西高原女国的全部历史过程。

我们就其这个说法,来说说梭坡乡传说中的东女国的由来与立国。

文史资料中讲到,公元618年,被吐蕃征服前的东女国还正继袭着俗以女为王的母系制遗风,以原始苯教治理国政。而吐蕃在此时是正在灭苯兴佛,同时,推行父系制,重男轻女,妇女不能参与政治。“贵少壮,贱老弱”,这对于女国来说意味着彻底破败,不能翻身。女王看到这一切,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辉煌后的落魄让她想到名誉地位已不再重要,安身保命才是上策。为此她把握好时机,趁唐蕃局势紧张之时一步步地脱离吐蕃控制区,从昌都——芒康——巴塘——理塘——雅砻江流域。正当此时,松赞干布的行营正设在被征服不久的附国地面,即甘孜一带。雅江、甘孜、道孚虽有山而屏障作用不显,可说是来往无阻之地。女王部再度东进,到了横断山脉最深陷地区的大渡河流域丹巴梭坡乡。丹巴,东边是岷山、邛崃山系的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区。西面是南北走向的大雪山山脉以为屏障,地形封闭。尤其是梭坡乡,偏安一隅,与当时的唐蕃两国形成天各一方的局面。女王部总算找到了自己得意的避风港,最终选择了梭坡乡的“滩交”做第一居地。从此梭坡地面上就有了东女国的传说:“孟吉补一行人马,一路走,一路看,来到了梭坡乡。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就住了下来。”说她在梭坡乡内曾搬过三次家,最后借虹桥定都城,定都在甲都密林深处。说她从此兴旺发达,现今还留了她坚固绝伦的王都遗址:依次排序的首脑机关(武官房、刑部方、秘书房、接待房、茶房等等),还有放射形布设在制高点、关卡要道、边界点的很多多功能高碉,或瞭望、或防御、或通讯联络等,用传说故事把他们连在一起。这些故事,早在2005年11月9日我和阿支斯当布撰写的题为《东女国都城浮出水面》的文章刊发在甘孜报,当时在全州引起不小的轰动。王怀林先生亲自来到梭坡乡,在海拔3200米的古都密林深处考察了东女王都遗址,他将考察的结果以《探秘东女之都》的题目写入了他的著作《寻找东女国》一书中。

2007年5月8日,我和高达西绕又在甘孜报刊登了题为《东女国都城的由来》的报道。2009年6月7日在梭坡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又写了《古碉、东女、习俗》篇等。在这期间,左比村的干戈老师写过《古碉与东女的关系》、泽兰格绒老师写过《千年魔洞》、《神秘的丧藏仪式》、《毛德龙修行洞》等五篇与东女相关的文章,吸引多家知名新闻媒体慕名而来,如“四川魅力发现”、四川网络电视以及中央第四套、九套、十套和北京博物馆等,他们在梭坡乡拍摄的东女王都古城,均在各家媒体上作了报道。

同时,本县政府也将梭坡乡的甲都东女古都遗址写入了丹巴县(1989—2005年)的县志中。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号建议批评意见答复也首肯梭坡乡原始深林中发现东女国古都遗址,规模大,具有相当的考古和旅游价值。

又有2012年5月,我国佛教考古专家,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教授和我州报社记者根秋老师一行,为寻找成吉思汗陵墓而来到丹巴,但没有找到有可信度的线索,而处处触摸到的却是东女文化的遗迹。在查阅了很多相关东女文史资料后,根秋老师将温教授处获悉的情况写了报道刊登在2012年5月27日的《甘孜日报》。报道中写道:马可波罗的记载“公元1280年,离开成都府后进入吐蕃州。”又载“此吐蕃州是个极大之州……内有八国及环墙之村甚众。”

温教授依据这些记载,认为成都府进入吐蕃州,路遇八国及环墙之村甚众,这个吐蕃州应该是甘孜地区。成都西边的大山(今邛崃山)中部及其以西地方自唐朝以来就存在过八国,行程路线应该是成都——丹巴——噶达(今道孚协德乡)——泸定再到西昌。并说,更可喜的是1997年10月,在河南偃师县出土了颜真卿(708—784)所撰(郭虚已墓志)记述天宝七载(公元748)郭虚已(公元691—749)攻破东女国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公元749)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都证明了西山八国(以东女为首的存在,八国中“东女国”位于甘孜州丹巴县梭坡乡)。

2013年11月20日,《甘孜日报》又刊登题目为《郭达将军天宝七载破千碉城》的文章。作者说:他有缘在2000年,读到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为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虚已撰稿并书丹的墓志铭,铭文中记载“天宝七载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此墓碑于1997年10月在河南省偃师县出土,存于博物馆。知道这墓志铭对我州特别是唐代东女国千碉城的丹巴县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就将它拍照后带回了四川。

2006年的一次庙会中看到庙内所供奉的武将神像,有的称噶达将军,有的称郭达将军,有的称郭大将军,与墓志铭上记载的郭虚公有着不二的感觉。问其主持,他们也是马马虎虎,搞不清楚。于是便写了《噶大山,郭达护法神和郭大将军一文》,意在说明“噶达”是山名,“郭达”是护法神名,“郭大将军”则另有其人,他就是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虚已。

此后我想写《郭大将军破千碉城》一文。但第一,不知道郭将军的行军路线,第二,不知西山八国地理位置,便查阅了《史记》等诸多文史,只在《旧唐书》中找到“天宝五载八月,以户部侍郎郭虚已为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这样简短记载。但也说明了一是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在记载时间和事件上的完全相符,二是郭虚已在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战果辉煌,无愧于大渡河两岸边民的顶礼膜拜。

在这篇文章中写道:“郭虚已天宝七载行军路线是秦时首任蜀守张若攻取笮都的路线。到达大渡戌所后,略事修整。沿大渡河北上金汤,再由丹(丹巴)金(金汤)古道抵丹巴,然后一举攻下东女国千碉城(今梭坡乡一带)并擒其宰相取得战争的胜利。东女国归附唐朝后天宝八载三月,郭达将军挥师东北‘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为巩固战果奏请朝廷在金川置都护府以镇之。”

以上两篇文章讲述了川西高原女国末期的重要经历。一是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根据当地众多遗迹和传说,结合文史记述和考古材料,考定唐时的东女国就在今天的梭坡乡;二是通过报刊,透露了新的出土文物《唐郭公虚墓志铭》铭文讲述了唐天宝七载郭大将军出奇兵,攻破东女千碉城并擒宰相。八载三月又挥师东北,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墓志”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他清楚地记述了郭大将军攻破千碉城,擒宰相后东女归附了唐朝。藏史中也讲过,中唐初年(公元741年—780年),东女国改另姓(由男性汤立悉当王)是以男为王的开始,就此,结束了东女国“俗以女为王”的历史使命,这是其一。其二,八载三月郭将军又挥师东北,攻破摩弥咄霸等四十余城。这里所说的咄霸或许就是文史中经常说到的霸州。维州、霸州及西山八国都在梭坡乡的东北面。藏史记载了西山八国及其东女并松州羌两万人相继安置在维、霸等州(理县境内)是合符情理的。其三,报刊中提到郭将军行军到了大渡河边,略事修整出奇兵一举攻下了千碉城。这个所谓的奇兵又是何种兵?

当地传说中曾有过一支兵,人们称它为“沙暗马卡”进犯该乡,专门烧杀富家豪门,一时间把全乡烧成了一片火海。

这个所说的“沙暗”意为土地养不活人口,靠野猎、采摘或游牧度日的一类人群。“马千”是指七拼八凑、成分复杂的乱兵,当然也带有敌视的口气。

这个战况可以想象,梭坡乡的地貌是水隔山阻,不宜大的兵马群团压境。只有派小股能登山、敢下河、善攀爬的攀爬高手组成攻兵。白天潜伏在林边村旁,夜间趁人入睡串入寨中放火烧寨,趁乱生擒宰相取得胜利,这不也就是出奇兵一举攻破千碉城吗?

这个场面在今天的梭坡乡,虽然事过千年,但仍大有痕迹可看。

莫洛村的下寨子有一地名称“重你”意为古寨子,南边走过小沟又有一地名称“亚嘴”意为另一寨子,两地共有数十座房屋和碉被烧毁,现今还能看到地下有很多碉基、房基和被烧堆积物。

大寨片区的纳依村,同样有地名称“扎打、松龙、者古”等一大片地块。能清楚看到的是有六十多座碉和不清楚究竟是多少房屋和寨群被烧毁。

梭坡片区的共布村,东女接待站所在的“过领寨”,名为发达寨群的“达领”和“重冉高打”三地。传说是一百二十多户和九十多座碉,都被烧毁。其中在“重冉高打”这个地点,传说是四十多户人,有二十多座碉被烧毁。八十年代在此地修建新房,出土了被烧毁的大量粮食焦炭,其厚度达1米。现今还在此处可看到不足100米的直线上一字排开的三座八角碉基址。

弄中村的“弄中寨”,意为智囊寨,传说此地是东女国出谋划策的重臣居地,原有二十多家富户和十二座古碉,现在只剩下两座较完好的碉,其余的碉连同房屋全被烧毁,堆积物高达5米。七十年代建新房,地下出土横七竖八被埋没的尸骨多处,场面分明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失火,而是有规律的从屋外往里大规模燃烧造成的惨状。

报刊中讲到“天宝七载破千碉城,擒了宰相,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又说“唐时东女的千碉城在梭坡乡。”弄中村是都城的门户,又称“智囊寨”,是东女国出谋划策的重臣居地,宰相当然是重臣之一,更是智囊官,不就是在这个地方住吗?

文章中清楚地讲述了,取得胜利后女王归附了唐朝,归唐以后的东女,是改男王的开始,不论她是安置在维、霸等州还是别处,她总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单纯的“俗以女为王”的国政了。

以上所提供的资料,包括写入县志的,本县人大认同的,还是郭大将军的墓志铭,都有较详细文字资料在保存,我在这里就不再次详述,只是想再最后阐述一点,东女能远道而来,能立足当地,并能兴旺发达的因素:

一是吐蕃的崛起,妇女不能参政,这意味着被一脚踩在地下永世不得翻身,因此,女王放弃国土流落他乡,在异境中历练,女王和众臣民打成一片,学到了以往学不到很多的天时地理人文知识。

二是女王部长途跋涉,另寻生路,终于在大渡河上找到了希望中的生存地——梭坡乡。这时的女王,已经是训练有素的君主,学会了合理运用大自然,她选定了莫洛与左比两村间的“滩交”作为第一居地,该地貌似乌龟背,站在上面抬头能望全乡75%以上的田园村庄,四周的进出口关卡尽收脚底,西边脚下是滔滔大渡河,形成天然屏障。

三是东女王为了立足当地,借用联姻的手段,首先稳住豪门子孙。传说她把自己排行老幺的一个孙子许配给左比村的俄青家,以后这家修了一座高碉,就是现今存下来的整个嘉绒最高的一座古碉,左比村俄青呷,高67米,人称高碉之最。

又有,说女王部搬家到了八梭村的“扎龚”,地接纳依村边。传说又许配了一个亲信给纳依村丹哈家,不知这家在以后的第几代出世个大力士名叫阿高,阿高又有一个聪明的妹妹,嫁到河西岸的蒲角顶片区,传说当时这个片区有一个富豪想修一座别人没有的庞碉——十三角碉,云集了众多匠人高手,听说是十三角碉,都不敢接这差事。传说是阿高的妹妹用羊毛线按照要求的尺寸折叠等分、内外角插棍定角法,设计出了一个合格的十三角碉图形,匠人们才修成了这座十三角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整个嘉绒地区唯独的一座十三角碉王,在蒲角顶林边上。

四是女王又根据当地的地理优势,把王都建到了险绝高地,“重直”山脉的腰部,甲都林边上。又因地制宜的山上发展畜牧,山下广种五谷。农牧综合经营。同时为女人们树立光辉形象。特意创立了女孩子17周岁的成人礼仪。这些诸多人见人爱的举措,受到当地人们的赞同和大力支持,一个不很起眼的梭坡乡便推向了一时的辉煌。然而在今天,知根知底的传说和事例很多。不知是否与东女相关的还遍及密林深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古雕、东女、大渡河相呼相存,是梭坡乡人文地理与自然的组合配搭。

东女以大渡河而存,古雕以东女而兴,它见证了梭坡乡的古代文明。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