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王恩夏
长征,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丽史诗。
从1934年10月踏上征程,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历时两载的艰难行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四川是红军长征路程和时间最长、经过地域最广、自然环境最险恶、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开展民族工作成效最显著的省份,英雄的四川人民为夺取长征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川报全媒体集群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阿坝小分队
从课本中走出来的长征路
□雷倢
10月,川西北高原若尔盖。汽车行驶在213国道上,一边是长江流域,一边是黄河流域,眼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和绵延不断的雪山。突然,路旁出现几个红军战士手拿鱼竿的雕塑和一只握着火柴的巨大手掌。这提醒着我们,课本中《金色的鱼鱼钩》和《七根火柴》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这片草原上。
我们到达若尔盖的前一晚,这里迎来初雪。雪水融化后,草地上不少低洼处积了水,远远望去就如同红军走过的沼泽地。走在草地上,一不小心就会打湿鞋子,凉意从脚底渗入身体。但正是这样的行走,让课文中的画面穿越时空,陡然立在眼前——垂危的战士将火柴夹在党证中交给党组织,老班长牺牲自己照顾伤员。凝视着雕像,我被那种悲壮和坚毅深深震撼。
长征,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而最好的纪念,无疑是延续逝者未完的事业。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找到了这份延续。
从小金到若尔盖,再到毛尔盖,我们在路上的用时不超过15个小时。而81年前,仅从小金达维到小金两河口镇,红军就走了几天。这背后,是81年来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提醒着我们红军长征的艰难和伟大。正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
延续不仅仅体现在路上。流落红军及他的后代,在高原牧区教当地人种蔬菜、甚至依靠种菜摆脱贫困;红军翻越的雪山下,小镇居民办起旅游合作社;毛尔盖的下八寨乡,建起阿坝州第一个教育促进委员会……
81年前,红军长征最艰难的部分发生在草地、雪山之间;81年后,长征精神正在为高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东北小分队
用心去触摸历史的余温
□杨琳
来到巴中,重温红军在四川的这段烽火岁月,已是我今年第三次重走长征路了。3月在泸州,6月在凉山,10月在巴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彝海结盟……曾经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熟悉的历史事件,我都有机会实地去触碰。
虽然是第三次重走长征路,但巴中行仍给了我不小震撼。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石刻标语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那里,矗立着一座座丰碑。在巴中通江县王坪村,一位基层干部告诉我,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着女儿到红军烈士陵园扫墓。他指着通往陵园的台阶旁一块巨大的石头说:“每次我都会带着女儿站上这里,整片陵园一览无遗,她用充满童真的声音对我说,‘爸爸,好震撼啊!’”确实,17225块无名红星墓碑列阵以排山倒海的姿态涌入眼帘,这又是何等的悲壮!
当一次次踏上红军的路途,去还原当年的情景,我渐渐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就像王坪的这位小女孩,能在每年的清明节为这些无名英雄扫墓,对红军的记忆必会在她童年时代便打下深深烙印,此生难忘。我也很庆幸,有机会去踏寻红军的足迹,触摸他们的墓碑,感受历史的余温。
我记得有位诗人,一个人背上行囊,走完了红军长征全程,写下了一本厚厚的关于红军长征历史的长诗。虽然我不完全懂他诗中的语境,但我非常钦佩他的这段经历,大概是对长征精神的朝圣吧。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段重走长征路的征程,我将一直在路上。
甘孜小分队
长征精神永驻山水间
□徐登林
“重温长征,再铸辉煌”,8个白色大字,写在鲜红的横幅上,在大山吹来的劲风中不停翻飞。在甘孜州泸定县的采访虽已过去10来天,但在杵坭乡松林村看到的这一幕,还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22位勇士,腰挂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泸定桥东岸……当泸定县文物管理员讲起81年前“飞夺泸定桥”的往事,历历如在眼前,这是怎样的舍生忘死?
环顾泸定桥四周,答案或许就在那些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人群身上。
泸定桥西桥头一位经年卖仙人掌果的妇女,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欢笑,她对家庭越来越高的年收入非常满意。泸定桥东桥头的开湘路上,夜幕下,每一间板壁饭店里都人声鼎沸,这里的人们是那样地乐天安命。
乐天安命、积极向上、严肃认真,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可贵的精神,唯有这些精神存在,人类的长河才如滔滔大渡河,不舍昼夜。而长征精神又是这诸多精神中最精华的部分。
虽然经过81年的风雨,人们对“飞夺泸定桥”依然记忆犹新;大渡河边、贡嘎山下到处是传承长征精神的标语。泸定人正以“2018年率先脱贫、率先小康”的实践践行这种精神。此次重走长征路的记忆会永留于我以后的人生岁月,伴随我前行。
凉山雅安小分队
追溯红军亲民的源头
□陈露耘
金沙江皎平渡、大凉山彝海、大渡河安顺场、海拔超过4000米的夹金山——10月11日至16日,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凉山雅安小分队重走了这些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81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被红军完成,从而改写了中国历史。
从皎平渡到夹金山,红军走过的这一段征程,恰好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陡然抬升。即使在今天,若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皎平渡、安顺场、夹金山依然是天堑。
但在红军的时间表里,通过这些天堑却环环相扣。1935年5月3日,红军开始在皎平渡渡江;5月23日,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结盟;24日,先遣部队已到达安顺场……
抢时间,抢在敌人追来之前渡江、翻山,红军是如何成功做到的?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我们采访了当年帮助红军渡过皎平渡的船工的儿子,采访了彝海边曾经为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司仪者的孙子,采访了见证红军在夹金山整齐排着队从家门口走过的藏族群众的儿子……我们明白了,皎平渡有群众为红军摆渡;结盟后,有彝族同胞为红军带路;在夹金山,有藏族同胞告诉红军过雪山的“攻略”,并送给红军御寒的物资。
为什么群众会冒险为红军提供帮助?我们也找到了答案:红军决不亏待船工,为渡江尽可能支付丰厚的报酬;红军绝不会侵犯彝族同胞,主张民族平等;红军一定要打扫房间,装满水缸,给够工钱,才会从老百姓家里离开……
而追溯红军纪律严明与亲民的源头,则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若干年后,邓小平在回答当年怎样走完长征路时,用四川话说:跟到走!
这3个字,表达的是对目标的坚定。
泸州小分队
长征路上的变与“不变”
□罗之飏
10月11日,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泸州小分队踏上行程,沿着红军曾走过的路去追寻历史。4天的行程里,我们看到红色文化历经岁月,依然留存在那里,浸润入当地居民的血液。在那些昔日人烟稀少的地方,悠悠岁月带给当地以巨变,渐趋繁荣和富足,而长征路上的红色印记,也依然清晰如初。
叙永县石坝彝族乡,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召开地,长征路上红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春节就在这里度过。杀团总、宰年猪、分财产,昔日因红军队伍到来异常热闹的石厢子(石坝旧名)今日仍然人气高涨。我们到达时恰逢当地赶场,乡镇主干道上熙熙攘攘。数处红色遗迹散落在街道两旁,居民与革命遗迹完全“零距离”接触,街道上的居民、“长征饭店”的老板、石坝乡的干部……从耄耋老人到
懵懂孩童,对那段堪称传奇的红色往事如数家珍。
古蔺县双沙镇,四渡赤水战役中重要的“白沙会议”召开地,毛泽东当年亲手栽种的香樟树已长成需要两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古蔺县太平镇,81年前红军两次渡赤水经过的渡口,经过河道整治后水流已不再湍急,但镇上的红军街上仍保留着旧时原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住过的卧室、苏维埃银行驻扎的钱铺、红军渡赤水河用过的门板,时光在这里似乎停下了脚步。
长征升华了革命的意义,而此行我们在昔日长征路上的寻寻觅觅,感受当地的“改变”和“不变”。在这些依然如初的遗迹里,听到了往昔,看到了新生,找回了那些永葆本色的红色精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