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节,藏语音译“噶登安曲”,意为“五供”。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巴(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宗喀巴大师深受僧俗大众的敬仰,为纪念大师而将这一天定为燃灯节。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学家,青海湟中人,3岁时被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授戒,赐号贡噶宁布,7岁出家,16岁往西藏深造,19岁广转法轮,讲经说法,25岁时,已深入研究了"弥勒五论"、《俱舍论》、《量释论》、《入中论》及律藏、五明等,并在寺院立宗答辩,产生一定影响。36岁开始讲经收徒,同时系统地研习密法,42岁时智增慧广,对显密经论造诣曰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被公认为藏传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佛教寺庙和信徒,于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诵经、磕头,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宗喀巴大师和祈愿大师赐与善良的人们以聪慧、平安、吉祥、幸福。
晚上八点钟,藏区各大寺庙门前,水泄不通。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以及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并在佛堂内供一碗净水,灯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特别是大昭寺寺顶围墙上那一圈圈闪闪烁烁、连成一片的酥油灯光,远远眺望,那一盏盏排成一字形或宝塔形供灯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时,信徒们齐声唱起经文,悼念者宗喀巴大师。就算不懂藏文也能感受到一种空前绝无的肃穆,与庄重。而此时的理解,只需用心,而不是语言功能。“咒语是一些神圣的声音,一些听觉符号。它没有具体的含义,但是像音乐,诗歌的音调,韵律一样。能够唤起内心深沉的感情,超越思想,以及日常语言的日常形状。对于入门者而言,以一种非产直接,坦诚的方式背诵真言。能够唤起内心中潜在的力量。而对于其他人,它依然处于一种神秘状态。若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精神状态,只背诵咒语也无济于事。因为咒语的声音,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种真言必须在意念里产生,让心灵倾听。”
转经的人潮如滚滚波涛,涌流向前。信徒手里的经筒飞转,诵经声嗡嗡不绝。煨桑炉,白烟蒸腾,直升夜空。许多人将大把的柏枝投入炉中,并对着大昭寺或天空念道
在藏传佛教中,灯供和火供事具有供养,与施舍的功德。点燃一盏酥油灯,也就点燃了自己内心的智慧。火除了能带来光明之外,也能通过焚烧供品,谷物,树枝,咒符灯来供养神灵。称为“火供仪轨”这是佛教密宗里的一种特殊的供养仪轨,通常用于祈求祥,平安,或者除灾消难。火供仪轨的精神意义,可以用一句藏族的古话来理解“如果不能完全舍弃自我,就超越不了无尽的苦难。同样,不点燃熊熊烈火,就无法中断一切煎熬。
酥油灯有十种作用。世间变成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懂得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和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转生高界,迅速全面脱离悲悯。佛教经书里说:夜晚时常设明灯于君王、父母、师长、僧人等面前,就能得到好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