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理塘县冷古寺内有一件高约70厘米的木雕十一面观音像文物,“这尊木雕文物系汉地制作的盛唐时代作品,大约在公元8世纪。木雕十一面观音像早于寺庙建院300年。”中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说,国内最早的十一面观音雕像在龙门石窟,是武则天时期雕造的。
后藏 十三世纪 合金铜鎏金嵌银眼 红铜 四臂观音
明代造像 十五世纪 铜鎏金 释迦牟尼佛
合金黄铜 十一世纪 古格王朝 弥勒菩萨
康熙时期造像 十七世纪 鎏金密勒日巴
明代造像 十五世纪 鎏金广目天王立像
释迦牟尼佛坐像, 6-7世纪 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黄铜造像 , 高12.3cm, 衣服纹饰可见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遗风。
思惟观音菩萨坐像, 8-9世纪, 克什米尔造像, 黄铜, 高14.3cm。观音面相秀美,扇形高发髻,呈思惟状。
燃灯佛坐像, 7-8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26cm
卢舍那佛坐像 ,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9cm
玉雕佛像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高29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这件玉雕表现的是山中苦修的释迦牟尼。雕刻分为两部分。上方左半部刻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当作如是观”的偈文。右半部刻造像原由。下方模仿杭州黄龙石佛,巧妙地雕出释迦牟尼在山洞中修行的情景。释迦牟尼头上有肉髻,大耳垂肩,神态安详。这件作品是清乾隆年间由内地雕造的。
象牙雕释迦牟尼像 ,清(公元1644-1911),高29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这尊释迦牟尼像整体用洁白的象牙雕成,工艺精湛,是清代内地象牙雕刻工艺的上乘之作。释迦牟尼结跏趺于;莲花座上,着袒右式袈裟,左手于脐前施说法印,右手结降魔印。高螺髻,螺髻上置法螺。火焰形头光雕刻细腻,头光中央雕有菱形孔格。整尊造像姿态优美,面相慈善,神态安祥。
释迦牟尼玉雕像,清(公元1644-1911年),高26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释迦牟尼面相方圆, 眼睑低垂,俯视众生。双足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座中央。螺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刻画细腻。双手持火焰宝珠,宝珠中间开龛造像。身后有碧玉的舟形背光,背光左右各浮雕一条龙。背后的顶部浮雕一只葫芦,上面刻有“大吉”两字。整尊佛像雕工精细,是清代内地玉雕工艺的佳作之一。
象牙雕佛本生故事,清(公元1644-1911年),高24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这件雕刻以释迦牟尼生平作为线索, 生动地刻画出释迦牟尼诞生,出游四门。逾城出家降魔、说法、直至涅般的边续情景。突出了释迦牟尼降服妖魔而成佛的场景。降魔变中的释迦牟尼结跏跌坐,着右袒式袈裟,左手脐前托钵,右手作降魔印 。神态安详,端坐于菩提树下,将魔王派来的美女变成了丑陋的妇人。每一个场景都是这样有选择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因此能够在一块不大的象牙上,将释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件表现出来。
强巴佛鎏金铜像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 ,通高354, 佛高178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强巴佛即弥勒佛,因为将来继释迦牟尼而成佛,故现在示现的是菩萨形。头戴的五叶冠上镶嵌绿松石和珠宝,身披天衣,胸前饰华丽的璎珞。双手呈转法lun印,两只手中各向两旁引出一枝莲枝,莲枝上分别置宝瓶和法lun。善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脚踩莲台,座上有双狮等图案。造像有装饰繁缛的桃形头光和舟形身光,身光顶端浮雕金翅鸟。整个造像气度雍容华贵,雕饰精美的绝伦,充分表现了弥勒佛所具有的慈悲,大度、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特征,体现了藏民族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造像艺术的高超技艺及独特的风格,是18世纪中叶拉萨“雪堆白”作坊制作的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
十一面千手观音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一种造像题材。十一面分为五层排列, 最上一层的阿弥陀佛头像,和第四层的忿怒明王头像共有一个桃形的火焰状头光。主尊目光下视,脸形具有明显的藏人特征。裸上身,挂璎珞,肩覆披帛,下着裙,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披帛在腿两侧的表现非常程式化,形成类似云纹的艺术效果。八只主臂中的中间两手合十,其余结不同的手印,持各种法器。身后的千手千眼观音呈扇形,组成多重正圆的身光。
胜乐金刚鎏金铜像,清(公元1644-1911),高94.5厘米,收藏单位:罗布林卡
胜乐金刚为格鲁派修无上瑜伽密母续的本尊之首。四头, 每一个头都有三只眼,十二臂,两足,弓步。主尊头戴五叶冠,上面两手持象皮,主臂两手分别持金刚杵和金刚铃,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各手分别持不同的法器。脖子上挂人首做成的项链,双足奋力踩踏两个魔鬼,威力无比。金刚亥母双腿盘在胜乐金刚腰间,右手挥舞着铖刀,左手拿着金刚铃。
十一面观音头像鎏金铜像,清(公元1644-1911年),高24.5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观音有六种, 十一面观音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一种。这十一面分为五层排列,第一层三面,第二层三面,第三层也是三面,第四层单面,最上一层是一个阿弥陀佛的头像。这尊头像就是十一面中位于第四层的忿怒明王像。头戴骷髅冠,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发髻外突。头冠和耳环上镶有绿松石。这尊头像工艺精湛,是晚期西藏造像艺术的佳作.
绿度母鎏金铜像,清(公元1644-1911年),高40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密宗中的菩萨像种类繁多, 观音菩萨还可以化为二十一位度母。这些度母是由观音的眼泪变化而来的,颜色都不一样,其中最流行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绿度母身为绿色,据说供奉绿度母能够解除狮难、象难、大难、蛇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等八种苦难,因此俗称“救八难度母”。这尊绿度母舒相座,左手牵一枝莲花。旁边有一个无量寿佛,禅定印,手中捧宝瓶,跏趺坐于盛开莲花宝座上。
四臂观音木像,清(公元1644-1911年),高50.5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观音有多种化身, 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观音变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一般造型为一面四臂,一双手在胸前合掌,上方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结跏趺仰覆莲花座上。身体上髹红漆。五叶冠上嵌满了珠宝。在四臂观音的手腕、臂部和腰部,同样有嵌满珠宝的装饰物。观音的面相方圆,神态慈祥.
不动明王鎏金铜像,清(公元1644-1911年),高31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的教令而呈现的忿怒身, 佛经称其净菩提心之德威猛,坚固不动,故有“不动”之名。不动明王多呈童子形,表示持如来教令忠诚无二,如童仆之纯真。头戴五叶冠,弓步立姿,站于仰覆莲台上。右手持长剑,左手持索。裸上身,佩简单的璎珞,脖子上挂一条长蛇。大腹圆突,双腿粗壮有力,脚腕以蛇为饰。
普贤菩萨鎏金铜像,明(公元1368-1644年),高41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普贤菩萨头戴五叶冠, 表示他具备如来五种智慧。双手作转法lun印,两只手各拈一枝莲花,其中右手的莲花上置如意宝,左手的莲花上置经卷,两脚结跏跌坐于象背上的莲花座上,神态安祥。普贤是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代表了德行,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所以尊号“大行普贤”。其学得干行,而行之谨慎稳重莫过于象,故普贤骑六牙白象。
文殊菩萨鎏金铜像 ,明(公元1368-1644年),高39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的简称, 意为“妙德”和妙吉祥”,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神通广大,济世无穷,位居各大菩萨之首,素有“大智文殊”之尊号。在西藏密宗中,文殊形象有多种,既有寂静相的文殊,也有忿怒相的文殊。文殊骑狮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形象,狮子表示智慧的力量。这尊文殊舒相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右手作与愿印,左手支在莲花座上,神态安详。身体左侧出两只莲枝,其中一枝置利剑。
艾旺寺泥塑菩萨头像 吐蕃时期
明代大红司命主,藏于四川省博物院
吐蕃时代观音,藏于四川省博物院
释迦牟尼佛石像,约公元七世纪,高32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文殊菩萨鎏金铜像,约公元11世纪,高44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四臂度母鎏金铜像 ,明(公元1368-1644年),高29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金刚亥母金铜像 ,明(公元1368-1644年,高41.5厘米HEIGHT 41.5CM
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
吉祥天母鎏金铜像 ,明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4年),高20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十一面观音鎏金铜像, 明(公元1368-1644年),高18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常胜罗汉鎏金铜像,明(公元1368-1644年),高21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常胜罗汉是古印度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常胜罗汉慈眉善目, 神情专注,僧衣外覆披帛,披帛于胸前结节。双手于脐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单层莲花座上。整个形象不是深目高鼻的梵僧,而是已经完全中国化了的僧人的形象。他的服饰上刻有精细的花纹,造像底座后面刻有藏文名款及发愿文。
鎏金铜菩萨像,元(公元1271-1368年),高25厘米HEIGHT 25CM 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四臂贡布鎏金铜像,约公元12-13世纪,高43厘米,收藏单位:西藏博物馆
六臂观音鎏金铜像,约公元10-11世纪,高32厘米,收藏单位:布达拉宫管理处